【Yahoo論壇/劉宜君】校園接種須留意疫苗歧視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近期最主要的校園活動,是政府開始為12歲至17歲的學生在校園接種BNT疫苗,從高中、五專起依序安排接種。雖然是校園接種,但執行模式有所不同,例如雙北部分學校採取「宇美町」式施打法,以學生就坐不動、醫護動的方式;也有縣市為了避免學生集體暈針,規畫等候區、診察區、接種區及留觀區,採個別接種方式;至於桃園模式則是醫護人員隨班施打,不將學生集中起來。

雖然校園的施打模式各有不同,但「天下父母心」,家長最擔心的仍是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例如美國疫苗專家針對16至17歲的男性,每施打百萬劑BNT疫苗中,可能出現73例心肌炎相關病症。

近日前議員王浩宇在臉書發文指出「以機率來看,台灣共有118萬名國、高中生,BNT施打後估計會有23個左右的學生死亡」,進而提醒家長在簽署同意書前,需要充分了解接種的風險,惟前述言論恐讓師長無法淡定。的確,南韓出現多起年輕人接種BNT疫苗猝死的案例;美國也傳出13歲的男孩,接種完第二劑BNT疫苗後,在睡夢中過世;新加坡有16歲的青少年在接種完BNT疫苗後,第六天倒地不起。雖然這些案例需要更多數據,才能釐清是否與BNT接種相關,但媒體的報導著實讓師長憂心。

因此,隨著日後學生的接種年齡下降,甚至未來可能讓5至11歲更年幼的兒童施打,以及BNT疫苗第二劑副作用普遍高於第一劑,或許可以考慮延長目前四天的家長考慮期。而學校也能透過舉辦線上說明會方式,與家長視訊溝通,一方面鼓勵家長讓孩子接種疫苗,以提高校內學生接種疫苗的意願;另一方面,也能即時解決家長對於孩子接種疫苗的一些疑問。

此外,打新冠疫苗是否涉及個人隱私,這個議題仍可以再討論。但參照日本的經驗,日本政府雖然將BNT疫苗施打對象放寬到12歲以上,但認為缺乏對監護人說明的機會,為避免發生因同儕壓力去接種疫苗等因素,不推薦集體接種;並提醒當地區醫療體系如果因為醫療資源與人力配置的限制,無法個別施打,需要學生集體接種時,必須避免因此發生霸凌或歧視;以及要求在下課或假日等時段施打,也不得以學生是否有打疫苗作為參加學校活動的條件。

從醫療隱私這個面向思考,以及青少年時期特別重視同儕評價與團體從眾性的心理,或許對於非強制性的學生施打疫苗計畫,可以不需要如桃園市長強調桃園有97%學生填寫疫苗接種同意書,接種意願為全國第一,而是關注對於家長或監護人的溝通資訊是否充分;師長也需關注未能施打疫苗學生的心理輔導與同儕壓力,甚至是弱勢學生的接種情形,避免發生「疫苗霸凌」,也就是接種與未接種疫苗的學生都要關心。此外,隨著Delta變種病毒讓確診的青少年人數增加,也要避免發生「染疫歧視」。

因此,新冠疫情下的「新常態」生活,除了學習與病毒共存外,也要能學習避免對於染疫者產生歧視,以及顧及個人的疫苗隱私。我們期許莫讓原本立意良善的校園內學生接種疫苗,有機會變成另類的「校園霸凌」。

★拒絕暴力,遇到霸凌要勇於求助

教育部投訴專線:0800-200-885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