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疫苗特權頻惹議 老百姓望穿秋水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物以稀為貴」這句成語用來描述台灣目前新冠疫苗的數量,再貼切不過。雖然每日確診數趨緩,但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死亡率甚至高於全球平均死亡率2.15%。尤其更讓民眾害怕的,是不論哪一種年齡層,幾乎都有發生猝死的案例。

這波疫情以來,死亡數每日增加,偏偏「只聽『順序』響,不見『疫苗』來」。由於國內疫苗短缺,部分官員與政治人物優先接種疫苗,也引發「特權」質疑。這是因為被列為優先施打對象的第二類官員就有13.9萬人,在順序與人數上遠超過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的6.1萬第一線工作人員,以及第四類因特殊情形必須出國的0.2萬人。

如果仔細觀察調整的施打順序表,第二類官員原本僅估9萬人,突然增加4萬多人;而以目前台灣購得與獲贈的疫苗數量,用簡單算術加減,第五類機構及社福照護照顧者與受照顧者的46.7萬人要苦等疫苗,第六類150萬的75歲以上長者更是要「望穿秋水」。

然而,疫苗何辜?如果不是疫苗明顯短缺,本來也不會細究13.9萬的第二類官員,是否有部分人員的職責其實與防疫並非密切相關?例如媒體熱議的行政院顧問、國安會官員、民意代表、政治人物等。

根據2020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秉持「新冠疫苗視為全球公共財」的概念下,公布「分配疫苗與決定接種優先順序的價值架構」,指出疫苗施打優先順序的決定,必須根據該國流行病學、對於不同群體的施打效益與風險評估、疫苗提供數量與速度、當時的病毒傳播性等因素加以考慮;並提出人類福祉、平等尊重、全球公平、國內公平、互惠與合法等六項原則。

其中在「國內公平」的原則,提到「考慮群體的脆弱性、風險與需求,以及不同地理區域或生物醫學因素,讓脆弱群體優先獲得疫苗」。參考此一原則,第二類官員如果以室內做決策、甚至以居家辦公為主,其風險性與脆弱性不會比在第一線接觸與維持社會運作的基層人員來得迫切。

其次,政府雖然將長照機構人員與部分高齡者順序提前,但確診個案明顯在區域上集中在北部地區,尤其是雙北兩市。因而施打順序也應將確診集中區域與人口密集因素納入考慮,例如對於前幾類的施打順序再加以細分,提高確診數集中地區的群體免疫力。

再者,對於第二類官員搶打、診所偷打的爭議,也能回歸世界衛生組織提到的合法原則,也就是採用透明、課責、公平的決策過程,納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以獲得民眾對於優先順序的信任。

畢竟第二類官員的13.9萬人數如何計算出來?實際包含哪些中央與地方官員?不但未有公開資訊,甚至還人數暴增,印證疫苗施打對象的人數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更印證疫苗始終像月亮「看得到卻摸不到」。

既然政府大力支持國產疫苗,期許第二類官員如果並非直接與防疫相關,更要以身作則帶頭施打國產疫苗。如同唐朝詩人白居易原詩句提到的「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也就是雖然疫苗物以稀為貴,但如果決策過程透明、資訊充分公開,官員、民代以台灣蒼生為念,則民眾也能因理解而支持,繼續癡等疫苗。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