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單厚之】掩耳盜鈴的振興五倍券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雖然朝野都對「振興五倍券」有很大的「異見」,但政院仍堅持要發五倍券,而且要多數民眾都自掏1000元,才能維持「五倍」之名。蔡英文總統親自和行政院長蘇貞昌會面時,也僅要求政院「做好溝通」,而這個溝通顯然是指黨內的溝通,而非跟社會、業者的溝通。

為了挺政院的政策,民進黨祕書長林錫耀聲稱,有超過六成的民調支持政府發振興券。但如果今天做個「支不支持政府發現金」的民調,比例肯定會比發券更高。政府願意發錢(券)給我用,有幾個傻子會反對?

今天藍綠對五倍券的討論,有很大一部分是爭相加碼、討好選民,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質:五倍券到底是什麼?雖然政院堅持「振興」之名,但本質究竟是要紓困、還是振興?如果確定是要振興,那有沒有特定的振興對象?到底想要振興誰?確定政策的本質跟目標,才能進一步來談手段。

過去一年,美國和世界很多國家都發給民眾現金,雖然他們發給民眾的金額遠比台灣來得大,但基本上都是以「紓困」之名。因為害怕民眾的生活受到衝擊,因為擔心原有的社會安全體系無法照顧到這一塊人,所以這些政府出手發錢「救急」,避免部分人淪落到更低社會階層,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

基於整體社會成本的考量,這些國家的政府寧可放寬發放的標準,即便你今天還沒有需要、還沒受到影響,但明天或許你就需要這筆錢,存起來、替代效果高,都是可以容忍的,也未必是壞事。

如果今天該做的是紓困,現金當然是比發券更好的選擇。對於經濟、生活受到衝擊的民眾而言,現金有更大的彈性可以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可能是房租、可能是電費、可能是食物、可能是貸款。之前政府紓困的門太窄,很多有需要的人得不到幫助,所以可以善門大開,但仍應該要做一定的排富。趙少康主張的收入5萬以下每人發3萬就屬這類的思維,當然排富的門檻與發放的金額,可以再討論。

不管你覺得今天該做的是紓困還是振興,今(2021)年的經濟情勢和去年發三倍券時已經大不相同,紓困的需要必然遠高於去年。但除了提高振興券的金額之外,政院在政策的手段上,並沒有提出任何新的配套跟思維,甚至也沒有思考哪些行業更需要被振興,並引導往那方面民眾消費的意思。

行政院今天提出堅持發券的四大理由,包括限期消費、循環使用、商家配合加碼、全民參與。但其實經歷過消費券、三倍券的例子,所謂「循環使用」根本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即便發的是現金不是券,必然也有商家會推出配合的活動,找名目創造商機;民眾也不會因為自己掏了1000元、有了參與,就改變了券的本質與用途。

券跟現金最大的差異,當然在於替代效果,現金的替代效果是百分之百,沒需要的民眾,就會直接取代原本的日常支出,甚至如政院所說的存下來。但問題是,隨著政府一再發券,民眾對券早已失去新鮮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券的替代效果也越來越高。

舉例而言,去年發的動滋券,讓迪卡儂大排長龍。迪卡儂最大的優勢並非品牌或品質,而是提供最方便的「替代效果」,讓民眾可以很容易地消耗掉自己手中的動滋券。如果政院真的認真檢視去年「三倍券」的報銷情況,相信大賣場一定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因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替代方案」,讓民眾把券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衛生紙,轉換成另外一種可以儲蓄的形式,存在每一個家庭的儲藏室裡。

可以預期的是,今年五倍券發放的當下,就是一場「全民替代效果大賽」,民眾會絞盡腦汁、竭盡心思地把五倍券的「替代效果」極大化。所謂的四大優點、多好的乘數效果,不過是政院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囈語罷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