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戴發奎】電力上氣不接下氣 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太陽一秒發射的能量夠地球使用27萬年,儘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的22億分之一,但已高達173,000T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500萬噸煤產生的能量。

四大公投案全數未過關,公投包含兩大能源議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受訪指出,可以確定的是明(2022)年一定缺電,工業、民生都會缺電,大家都做了決定,「對於未來缺電就不要埋怨,且要對缺電做出應有準備」。

首先,是否重啟核四及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藻礁海岸是互補的兩個能源政策,公投結果是不重啟核四,但會繼續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不是雙上或雙下,怎麼會說因此而缺電呢。

天然氣接收站全名為「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為台灣興建中的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大潭觀塘工業區、工業港內。建造目的是為自國外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經儲存、加壓、氣化及計量後,以天然氣管線送給鄰近的台灣電力公司大潭發電廠新增7、8、9號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以及北台灣其他燃氣電廠、工廠鍋爐及民生家庭用氣需求,屆時台灣北、中、南各有一座接收站。觀塘接收站初期規畫年營運量為300萬噸,2019年11月正式開工,預計於2025年完成。

反觀未通過公投的重啟核四,對於大家最關心的議題「斷層」,學者認為直接判定為非活動斷層是有爭議的,且針對S斷層與外海斷層,重啟地質調查至少要四年,對於已完工部分的重新安檢及試運轉需要兩年。當年因封存未完工的部分需要重新申請建造及施工需要兩年,加上環評兩年,核四最快也要2031年才能供電,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相比更顯得緩不濟急。

實際狀況是,台灣目前的電力備轉容量多在10%以下,甚至下降到5%,世界公認的標準是要15%以上才稱得上無缺電疑慮,所以當務之急是建置至少5%的電力容量,也就是1700MW。

然而更糟糕的是,新的電力還未補上,舊有的又將面臨除役。核二兩部機組預計分別於今年的12月27日及2023年3月14日除役,核三廠1、2號機將陸續於2024年和2025年運轉執照屆滿。兩座核電廠總容量為3440MW,占台灣總發電量的10%,倘若沒有任何新電力補上,屆時台灣將缺電1%到6%;若再加上安全備轉容量,就會高達20%(6756MW),這才是最至關重要的問題。

為此有人將矛頭指向高科技產業,理由是他們稅沒交多少,卻耗盡台灣的水和電。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料,台積電一家公司使用台灣總電力近5%,2022年預計將上升至7.2%。不可否認高科技耗電是事實,畢竟限制產業發展是因噎廢食,和「高壓即時電價」一樣,都屬於節流的方法。然而台灣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太陽光電。經濟部官員表示,截至11月底,太陽光電併網容量7.1GW,明年將朝11.25GW邁進。

不過今年下半年受到國際疫情影響,打亂太陽能產業供應鏈,使原物料價格上漲;加上國內疫情緩解後加速復工,造成搶工推升近期人工成本,使太陽光電整體建置成本上漲幅度超乎預期,達成率只有原計畫的81.14%。然而疫情終究會過去,就算無法在2025年達到20GW推動目標,以每年1.5GW的太陽光電建置容量增長速度,2023年將完全補足核二、核三缺口,2025年將達成15%備轉容量目標。

有人會說太陽光電只能在白天使用,當太陽下山後就跟著打卡下班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這些人似乎忘記了還有電池這種東西,繼馬斯克建立儲能設備協助澳洲電廠度過難關之後,已經證明這種技術和設備可行,並且也日益便宜。

台灣沒有生產石油、天然氣,大比率依賴發電,一旦兩岸開戰航道遭到封鎖,立即無電可用;然重啟核電又擔心日本福島核災的前車之鑑,落得無處可逃的境地。唯有太陽光是無懼天災及人禍,以目前台灣總體發電量33777MW計算,只要舖167平方公里(約60%台北市面積)的太陽能板即能全部供應。

當大家正為核四無法重啟,天然氣又上氣不接下氣而憂慮,卻忘了我們還有正在大力發展的太陽光電,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