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習蔡會」仍是可能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資料照片
資料照片

曾在蔡英文擔任大陸委員會主委時擔任副主委的林中斌,一直聲稱「習蔡會」是可能的。多數人似乎對此頗為保留,但是林中斌沒有動搖過他的判斷。我基於對他的尊重,一直關注他做出這個判斷的原因。

20日林中斌在臉書發文,標題是「學習曲線正加速發展」。他根據當天的聯合報民意調查,指出「急獨緩獨一年來少了7%」,認為這不是「藍色偏見」(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人對中國轉有好感?民調掀起的統計爭議」一文,就如此認為)。

林中斌並提出許多佐證,例如蔡英文總統924日正視中國崛起的發言,聲稱「中國的崛起,是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情緒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討好,都無法誠實正視中國的崛起和發展。」

自由時報1028日社論,則稱「台灣的頭家也要自問:堅持台灣主權獨立國家,遭到中國以蠻力無情欺壓,而導致國家尊嚴受挫、國計民生連帶受損,大家願意概括承受那些窮台力道嗎?」115日自由時報鍾麗華報導稱,「政府高層透露雖說現在多明尼加是穩住了,但也是暫時的,老實說,如果對方出重手,我們根本沒辦法。」

當天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李中志也在自由時報撰文稱,「民調也顯示,純粹的台灣人認同自二○一四達到高點以來,三年之間已掉了四%,而雙重認同則增加了四%,這不是警訊嗎?……我們自認聰明高喊兩地不同,恐怕只是自我安慰。……如果漸漸地多數台灣人希望成為中國的自治區,那麼也只能這樣了。」他說這些言論「更冷血現實的看兩岸實力的對比、看兩岸國際力量的對比、有勇氣表達台獨無望論」,他說「這就是趨勢發展的『潛流』和『轉捩點』」。

親綠輿論的轉向,為未來的政策調整先打預防針,而轉向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台灣人的更好前途,也當然是為了民進黨的長期執政。過去國民黨一黨威權主政的時代,許多與權力無關的平民百姓支持「政黨輪替」。

不過,誰主政都不會希望被輪替,現在幾乎成了獨大的一黨的民進黨當然也不例外。如果強調民主、支持台獨有利於繼續執政,民進黨就會支持民主與台獨;如果某些主張成了長期執政的包袱,成了金主們希望去除的贅物,民進黨就會斟酌其對選票的影響,必要時將之轉型、虛置

許多社會運動界的前輩批評民進黨現在「走資」,「反核」這個「神主牌」似乎也在動搖,重啟核電的可能性正快速上升。在兩岸關係上,前行政院長林全固然幾乎從來沒有敵視大陸的言語,現任的賴清德也強調只是自己的立場,儼然良心交代得過去就罷了。如果蔡總統願意更多的鋪陳「歷史事實」,從這些歷史銜接上「一中」,以「完成答案卷」,也不是沒有可能。只要蔡英文調整路線是可能的,習蔡會就是可能的,林中斌的判斷因此有其道理

這種調整、這種會面,甚至可以發揮重塑台灣政治面貌的作用。長期穩定的一黨獨大,雖然似乎不那麼「民主」,但往往能夠避免短期行為,推動具有深遠積極影響的長期政策。

與此相對的,國家似乎朝不保夕、政權似乎隨時傾覆的狀態下,人們也更可能短視近利。在台灣的當前政治環境下,國民黨重新上台長期執政,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反之,若能轉變兩岸形勢,獲得大陸的背書,民進黨確實有可能甩開挑戰者,從而更加穩定、長期的執政。這種情勢一旦出現,社運界也才會真正的回到民間,不再成為本土政治力量的附庸。

擁抱「習蔡會」的蔡英文,必定是要藉此推動本土政黨更穩定的長期執政,本土政黨的長期執政,也必能大幅改變社會運動界與政治圈的關係。讓凱薩的歸於凱薩,才能讓進步的社會力量重新進步。這樣的政治社會關係,對於多數台灣人而言,至少短期來看也是利大於弊,甚至長期而言也可以是如此。

長期一黨執政不一定是壞事,與大陸搞好關係也絕不就是「親中賣台」。可能三分之一的台灣人腦筋會因此打結,因為過去的國民黨長期一黨執政,與兩岸關係政策,都被視為其罪惡的表徵。

不過「人精」一般的政治人物與紅頂商人們,應該比較能拋開意識形態的束縛。當年陳水扁當不了「尼克森」,不代表蔡英文當不了;國民黨因其背負的原罪而難以施展的政策,民進黨更沒必要也為之束手束腳。

大陸不必害怕民進黨蛇鼠兩面,因為兩岸關係不管怎樣轉變,都是在她的掌控範圍、在她的大砲射程之內;國際社會只能吆喝,沒有多少作用。大陸因此可以買單,但是得等蔡政府出價。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對台灣而言,最終一個「兩岸和平協議」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對民進黨長期執政也是必要的、可能的。馬英九期望他的兩岸政策可以拚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說不定最後獎落蔡英文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