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西方的中國偏見積重難返

日前川普夫婦參觀北京故宮 (圖片來源:中央社)
日前川普夫婦參觀北京故宮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紐約時報在11月28日刊載了其所挑選的「2017年100本值得關注的書」,其中探討中東議題的至少有8本,探討種族議題的也至少8本,甚至直接挑明了談俄國的都有2本,而與中國相關的卻只有哈佛大學阿利森(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夠逃出修昔底德陷阱嗎?》,而這本書其實談的是世界歷史,也不是中國。

西方人對於中國確實是相當、相當的陌生。過去幾年,我協助台灣大學政治系的「中國學」研究計畫,訪談了超過十位學者,愕然發現沒有一位所訪談的西方學者,是由於中國的重要性而研究中國。

後來我才真切的感到中國研究在西方的學術研究圈當中,其實重要性低於歐洲研究、拉美研究、阿拉伯研究、俄羅斯研究等學科。就算到了2017年,全美國高等教育學府一整年招聘的中文全職教師,也才僅僅49位,不僅遠低於西班牙語的256個職缺,也低於法文的127個,德文的96個職缺,而且職缺數量在近年還有減無增。

一些大陸人譏評西方的中國研究不過是整個學術領域的「邊角料」學科,因此相關學者的分量、影響力,甚至於學術能力都有限。我們不能抹煞一些學者的傑出成果,但是整體來看,確實頗多令人感到遺憾、不足的地方。

謝淑麗(圖片來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網站)
謝淑麗(圖片來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網站)

例如中共十九大之後,許多西方媒體刊文,聲稱習近平將尋求長期執政云云。加大聖地牙哥分校的21世紀中國中心還在11月15日刊文,發表他們的「綜述評析」,署名學者包括在柯林頓總統任內擔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太平洋事務副助理國務卿的謝淑麗(Susan Shirk),以及光磊(Lei Guang)、諾頓(Barry Naughton)、史宗瀚(Victor Shih)、張太銘(Tai Ming Cheung)等學者。他們主張習近平違反了黨內關於權力繼承的不成文條款,「預示著中國的權力鬥爭和不穩定的前景」。

與此相對,大陸學者宋魯鄭10月31日發表在BBC中文網的「西方過於主觀,中共不會打破任期制」一文,強調了制度的作用:「不管中國政治體制如何演變,有兩點是不會變的:一是一個政治中心,一是任期制。如果這兩點發生變化,今天的中國模式就不存在了。」「不管中國如何進行政治層面的變革,任期制都不會被打破。」

謝淑麗用她的「脆弱的強權」視角看待中共十九大,可謂一以貫之,幾乎可以用「睜眼瞎」來形容。我向謝淑麗的一位白人博士生分享了宋魯鄭的文章,結果她的直覺回應是「中國大學學者評論中共難道不主觀嗎?我們沒有審核或限制。他們有。」文章內容還沒看,就先把宋文一槍斃命了。

本來中國就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存在,願意學習中文的西方人又少,既有的「共產主義」、「威權統治」成見又那麼深,前去美國或西方的許多中國人,又好像穿上了忽攸局的馬甲,喜歡稱讚那「香甜的空氣」,看來,不等到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兩、三倍,西方人還不會醒過來。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