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史法蘭】「有機,就是有機會活下來」一句話她救了過敏兒

作者本名史玲瑜,現移居宜蘭,一邊挖掘探訪小農食材,一邊嘗試種植農作

(圖片來源:imageDJ)
(圖片來源:imageDJ)

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的黃淑娟,因為喜歡料理,一直在餐飲業工作,寶貝兒子出生後,發現是個程度嚴重的過敏兒,全身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雖然不斷到處求醫,但一直不見好。等到了3歲去測過敏源,診斷出除了一般認知的牛奶、雞蛋、海鮮等,就連蔬菜也不能吃,醫生也束手無策,參與減敏治療吃組織胺一年後,兒子的病症沒有變好反而更嚴重,這讓她興起必須自立自強的念頭,開始查找各種資料,思考該怎麼為孩子找出解決辦法。

剛好那時候工作也出現倦怠期,淑娟想著是不是要重回本科,做一個與土地或是農業相關的工作,因此參加了鼓勵青農返鄉的「漂鳥計畫」,去台南農改場學習有機農業,一位教授有機種植的老師說:「有機,就是有機會活下來!」這句話對當時為了孩子的過敏狀態憂心忡忡的她,彷彿暮鼓晨鐘,她開始想,是孩子吃的食物種類有問題,或是食物的來源有問題。

她在網路上查到「幸福農莊」,發現了推廣自然農法的陳惠雯和黎旭瀛老師,他們的大女兒罹患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紅癢腫痛不堪,擔任眼科醫師的黎旭瀛看到日本醫學報告中,有吃自然農法作物減緩症狀的案例,結果大女兒改吃自家種的作物半年後竟不藥而癒,黎旭瀛自己的氣喘宿疾也減少發作,這讓淑娟思考,自然農法是不是也可能是解救兒子的一條路呢?

命運是很神奇的,原本住在南台灣的她,要去遠在台北淡水的幸福農莊學習會有難度,此時原先在化工廠上班的先生,回家跟她商量想換安全一點的工作,決定去考公務員,結果一考中的,還被分發去離淡水很近的北投,於是他們舉家遷移北台灣,淑娟如願在北投社大上課,跟惠雯老師學習秀明農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先生買了《雜食者的兩難》這本書,淑娟看了之後和兒子商量,開始購買有機蔬菜並改吃素食,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驚喜地發現孩子的過敏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再經過幾次的驗證,只要在家裡吃飯就沒事,但一旦外食就很容易過敏發作,終究確認了孩子不是對蔬果過敏,是對農藥過敏。

在描述這些過往的時候,淑娟和我在高雄澄清湖鳥松濕地的教室後方,準備著鳳山社大小農學校課程要食用的蔬食午餐,淑娟的兩個孩子蹦蹦跳跳地跑來找媽媽,準備一起吃飯,兒子看起來健康快樂,還乖巧地在一旁協助洗菜、切菜。

我們一面處理都是自然農法栽種的蔬菜,思考該怎麼把它們變成美味料理,一面回顧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 回鄉種田,在工業城市裡當小農

因為家裡只能買有機食材,於是她開始拜訪農家,並用臉書記錄訪問,發現很多人都在關注這個議題,同時也發現原來過敏兒這麼多。這時淑娟的媽媽生病,面臨著老化、退化的問題,所以全家調回高雄,決定耕種父親的田過生活。一開始種植三分地水稻田,後來面積縮小到一分,一部分變成菜圃,推廣自然農法的體驗活動;現在淑娟的「心福田」除了種植稻米、甘蔗、洛神、樹豆等,並持續進行食農的課程,從幼兒到高中年紀的孩子都能參與體驗。

用米糠和豆腐丁炒著素肉鬆,淑娟同時思考著滋味酸酸的白洛神花葉子是不是可以和辣椒一起做成酸辣口味的料理,並拿甘蔗和藥蔗燉煮蔬菜高湯,空氣中瀰漫清香,一道道充滿創意的健康美味也逐漸完成。

淑娟說5年前回來高雄的時候,發現很少人知道秀明農法或是無肥料栽種,後來和鳳山社大合作開課,第一年在田裡教實作,之後開家庭菜圃的課程,傳達地產地銷、社區支持的理念。在她的陳述中,我才明瞭,原來高雄是台灣有機農業小農數量最多的縣市,這點讓人覺得驚訝,因為印象中高雄有很多工廠,因此大家對於高雄自然農業的水質和土壤多少會有所遲疑,但淑娟說,經過她自己的種植試驗,以及身為過敏兒的兒子食用的結果,發現這樣種植出來的蔬果還是非常自然健康的,而且如果因此放棄了自然農法的耕種,工廠不就愈來愈多,而有機農田愈來愈少,小農也會愈來愈孤獨了嗎?

  • 反對聲浪,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堅持實行自然農法的淑娟,一開始還被路過的大嬸批評,「啊你種的稻子這麼醜,還不如我們來種呢!」面對這樣的挖苦,她總是會耐著性子解釋源由,並且勸隔壁鄰居老伯不要用除草劑,主動幫他割草,老伯表示其實自己也希望加入自然農法的行列,但是體力實在不行,而且又擔心作物賣不出去。但是再隔壁的蓮霧園就加入了無肥料種植的行列,後來淑娟決定協助蓮霧大哥,找了30位股東認購,保障小農的基本收入。雖然第一年還在摸索面對病蟲害的方法,收成有限,各個股東並沒有被分到多少,但是沒有一個人退出,表示願意持續支持蓮霧大哥,大哥深受感動,現在把兩甲的田都變成了無肥料栽種。

除了各個鄰居,淑娟的父親一開始也非常反對她使用自然農法,一方面覺得太累了,一方面擔心這樣的種植方式太「不合群」,同時如果產量過小,會變得很沒面子,經過不斷溝通和說服,淑娟最後決定農地用租的,把父親的心理負擔降低。去年父親開始來「心福田」種菜,淑娟再度勸說,請父親嘗試無肥料栽種,沒想到父親回答,這裡的作物自然生長都那麼肥了,幹嘛還放肥料啊?這樣的轉變讓淑娟覺得非常高興。

淑娟與一些小農夥伴也於3年前成立高雄自然農法粉絲團,她覺得單靠個人的努力,比不上團結的力量,南台灣雖然有很多自然小農分布在屏東、台南等地,但沒有管道讓大家串聯是很可惜的事,因此他們一起經營粉絲團和農作分享,共同分攤運輸成本等,希望能統整大家的力量來推廣自然農法。

  • 為母則強,推廣自然農法

我在鳥松濕地,不但有幸參與了蔬食午餐的製作,還跟鳳山社大小農學校的學員們一起上了一堂有趣的水生植物昆蟲課,學習判別蜻蜓與豆娘的差異;所謂朝生夕死的浮游有2,500種;水蓮的採收必須由人工操作,因為逐步加水最後收成時水量大概會有150公分高⋯⋯。之後大家又一起去「心福田」尋找剛才上課所提到的水生植物昆蟲,還看到在同一棵茭白筍上,有紅冠水雞的蛋和褐頭鷦鶯的巢。看到大家努力學習的樣子,我想,來上課的每個人,對於農業種植一定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真正要能夠腳踏實地地耕作,做一個專業的農人,除了熱情,還得有很強的抗壓性和毅力,能夠在真正從農之前,先有一系列帶領入門、感受實際農作的課程,是很幸福的事。

淑娟拿起田裡的紅皮甘蔗,砍了幾段給我,又一一介紹這是藥蔗,那是樹豆,洛神是新種下的,嘗試的茭白筍好像沒成功⋯⋯。雖然事情很多很繁忙,但淑娟一直不慌不忙地處理著一切,對於孩子也非常有耐性。她笑著說,因為做自然農法,情緒變得平和許多,以前覺得煩躁的事現在都能靜心對待。在送我去坐車的路上還說,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她目前正在學習和政府合作的方式,為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幫助,更好地推廣自然農法。

高鐵駛離高雄左營站5分鐘後,暴雨傾盆而下,一面感謝老天爺的幫忙,讓我完成這一段豐富無比的採訪;但心裡更感動的,是一種從為母則強的情感出發,一路支持著淑娟從種植、推廣,到連結更多的資源。這樣的堅毅和勇敢,雖然一路有很多挑戰和困難,但她還是穩當地走著,帶著爽朗的微笑。

內文摘自《田野裡的生活家:12位在地小農的種植故事╳43道美味食譜提案》

作者: 史法蘭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