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張惟綜】從珍珠奶茶風潮談台日茶文化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

2013年7月台灣著名的茶飲店「春水堂」登陸日本代官山,慕名「珍珠奶茶」(以下簡稱珍奶)而來的日人大排長龍,據說開店1小時半左右珍奶已售罄,由此可知台灣的茶飲,特別是「珍珠奶茶」深獲日人青睞。

其實早在1990年代後半,已有台灣的茶飲店進駐日本並引進珍奶。從那時開始,珍奶名聲在日本已逐漸傳開。不僅是日本,在世界許多國家也能見到台灣珍奶的身影。在台灣的眾多美食中,若說「珍珠奶茶」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應不為過。其實早在1990年代前半,台灣的泡沫紅茶店就能喝到珍奶。所謂的珍奶或是泡沫紅茶可說是「台灣茶」飲料的創新飲品。

有關台灣茶早期的相關文獻記載應可追遡至18世紀前半,當時在中南部已有人採摘野生茶樹幼芽加工製茶供自家飲用(《諸羅縣志》)。其後,於19世紀初(清嘉慶年間),由福建遷至台灣的移民將大陸茶苗帶到台灣。然後大陸武夷茶製法也傳入台灣而開啟了「台灣烏龍茶」的生產消費。到了19世紀中期台灣茶開始由內銷轉為外銷。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商人約翰社特(John Dodd)看好台灣茶業之發展潛力,除了引進福建茶苗外,更將台灣茶推向精製化,稱作「福爾摩沙茶」外銷至歐美各地。

在清治時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開始發展創新的製茶法而有「包種茶」問世,因其製程簡單且含清新香氣而大獲好評。在進入日治時期後,日人在台灣的綠茶及紅茶改良上投入相當的精力,同時也獲得不錯的成果。實際上,在台灣茶業改良上,日人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成立茶葉相關試驗所改良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外,對於茶業組織、產銷制度及市場開拓等面向亦有所改革創新。日本對台灣茶業的改良奠定了台灣茶業現代化的基礎。

其後因二次大戰等因素,台灣茶的產銷研發一度蕭條,直至國民政府來台後,經歷一番的經營整頓才再次振興茶業。1970年代所謂的茶藝館在台興起,「茶藝」一詞代表了台灣茶文化。1980年代罐裝茶飲及泡沫紅茶的盛行更是帶動了國內飲茶需求以及台灣茶飲多元化的發展。

其實,台人愛飲茶並非只限於台灣茶,近年來日式瓶裝綠茶也在台灣隨處可見。日式綠茶飲後回甘,特別是無糖茶,更是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需求。

日本的飲茶文化應可從平安時期算起,由遣唐使將飲茶習慣及製茶方法從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後紀》中有遣唐僧永忠向嵯峨天皇奉茶的記載。當時的茶並非被視作飲品,而是當作具有提神效用的藥品。鎌倉時代,榮西禪師入宋並將茶樹帶回日本,同時他也撰寫了日本第一本與茶有關的著作《喫茶養生記》。如同此書開頭道:「茶為養生仙藥,延齡妙術」,實際上,本書主要談的是所謂的「茶德」,也就是茶的藥效功能,並無「茶禪一體」之內涵。

進入室町至安土桃山時期,飲茶習慣逐漸在貴族武士間流傳開來,同時也開始流行飲茶猜產地之類的「鬥茶」風氣。另外,在大名之間也盛行收集鑑賞唐朝茶器並舉辦盛大茶會。至15世紀中期,村田珠光導入禪之精神進而追求「茶禪一體」的境界,是為日後「侘茶」(わびちゃ)之初始。相對於當時盛大華麗的書院茶會,「侘茶」所象徵的是簡單樸實的草庵茶會。其後經過武野紹鷗推展,由千利休集大成。所謂的「茶湯」文化也在此時逐漸展開。

「茶湯」在江戶時代日漸普及而成為了庶民文化,同時其相關之「千家」流派輩出並大放異彩,現今我們所稱之「茶道」以及千利休流茶道標榜之核心「和敬清寂」皆在此時形成。這時期的茶業相當興盛,煎茶、玉露之製茶法也相繼被開發而奠定了日後製茶之基礎。

明治以降日本茶大量出口,為提高製茶效率而開始引進機械製茶,1960年代轉向內需,1990年瓶裝日本茶開始販售,因其對身體有益且飲用方便而大受歡迎。

雖然台灣、日本的茶文化皆可追溯至中國,但卻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茶文化特色。相對於台灣的「茶藝」,日本則為「茶道」,兩者皆注重泡茶、飲茶之技藝及儀禮。在天涯若比鄰的現代,在台灣可以到全家便利商店喝到日本百年老店辻利抹茶拿鐵,在日本可以在春水堂喝到珍珠奶茶。就以茶文化而言,台灣及日本已打破彼此籓籬,正在建構現代的茶文化。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台灣及日本將會拼出何種新的茶文化火花。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