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張義平】臉書大神的資訊催眠術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現代網路工具的特性,就是會根據使用者的習慣,發送更多相關訊息給使用者,我曾經聽過朋友分享一個很誇張的例子:他在FB 上跟朋友聊著自己懷孕了,結果隔天電子郵件信箱裡,居然就送來關於嬰兒車的商品目錄!

這幾年我確實發現當自己在FB 上看完某篇文章後,下方會立刻出現一排跟這個文章相關的粉絲團或文章,作為「推薦」,臉書創始人馬克也早已公開表示這是為了讓臉書使用者更容易取得喜歡的資訊,因此在演算法上會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優化資訊呈現方式。

除此之外,現在FB 還有許多預先設定好的功能,例如:某個朋友對某篇FB 文章或活動按讚時,我的動態訊息可能也會出現通知,這種科技演算法,讓我們開始變得更容易只看自己一開始追蹤到的幾則消息,並排除那些跟原有習慣不大相關的資訊,於是我發現FB 逐漸出現了一種很奇妙的現象,當某齣偶像劇或話題正流行時,例如「某當紅藝人今天說了什麼」「鬼怪正紅」「台灣本土偶像劇通靈少女首播!」在接下來的幾天甚至是一、兩週內,這些相關的關鍵字就會不斷出現在電視、FB 或網路上,俗稱「洗版」,有朋友曾笑說:「我現在都不需要看新聞,真正重要或流行的事情,打開FB 就會知道了,不然也會直接從朋友口中聽到。」臉書、IG或許多網路工具,確實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時刻,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受到這些工具的影響有多深。

  • 處於同溫層,加速媒體的催眠作用

上述這些例子,是促成近年來開始流行「同溫層」這個名稱,我們的想法跟情緒開始被網路媒體所操弄著,加上大多數時候,我們使用網路時都沒有太認真,「唉唷,這不過就是個網路文章而已,看看就好,幹嘛這麼認真?」是許多人習慣說的話,然而正因為我們沒有太認真思考,卻又大量瀏覽著這些真假參半的文章,同時文章資訊被同溫層所限縮,才更容易讓自己的潛意識暴露在各種媒體期待我們產生的結果之下。

我自己對同溫層最有感受的時候,通常都是台灣正發生一些重大社會事件的時刻,在那幾個月裡,大量同溫層的文章跟資訊,在網路上頻繁的出現,直到某一刻事件出現了變化,才讓許多正反方的支持者,驚覺原來在台灣社會裡,有這麼多人跟自己立場相反!所謂「同類相吸,異性相斥」,在此時就變得非常明顯!我自己很幸運的擁有許多來自各種不同領域、不同立場的朋友,因此對於各種立場的資訊,都還算容易取得,然而我也親眼看見,大多數的人思考方式,是如何被媒體與網路所深刻影響,卻又幾乎難以自覺!

  • 觀察資訊特性,辨識催眠擴散效應

從催眠的角度來理解,大概可以歸納出下出火紅網路資訊的幾個特性:

1. 用語或話題,具有引人好奇、讓人感到高度興趣的特性,例如:「你所不知道的XXX」「網友驚呼:心已融化!」

2.用語或話題,是從朋友或常接觸的媒體管道傳播的,所以較容易產生親近與信賴感,因為有了基本的信任,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到潛意識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像是許多專欄文章,都會在朋友圈中大量轉貼。

3.即使一開始沒興趣,長時間在電視、FB、YouTube,甚至是朋友口中聽到,免不了會產生親近感,或是在心中浮現一絲絲好奇,進而成為自己潛意識中的一部份。例如:熱門電影的預告片,就常在網路甚至捷運站的電視上播放。

這種透過網路、社交群體所造成的「催眠擴散效應」,在生活感受上,大多只是一時流行,風潮過了,大概也就退燒了,然而從催眠的角度來看,卻未必如此……即使我們以為已經遺忘了當時接觸到的資訊,卻很可能早已將當初的種種感受、想法儲存在潛意識之中,當下次又有類似資訊出現時,類似的想法跟感受將會更容易被喚起,這近似於前幾節曾提到的「心錨」效應。

潛意識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非常細小而不容易觀察到的,舉例來說,我所接觸過的一些父母親,因為很關心自己的孩子,因此開始閱讀教養書籍、上網搜尋所謂「成為好父母」的文章,久而久之,他們開始變得更焦慮,因為自己似乎無法做到「專家」所提供的方法。又或者是有些來找我諮商或催眠的當事人,當提到愛情這個主題時,往往我還沒開口,就會先自己表示:「心理師,我知道要先學會愛自己,才會有一段適合的親密關係,可是到底什麼是愛自己啊?

我好困惑,生活中從來都沒出現過一個好好愛過我的人,我怎麼知道什麼才叫愛?」因為現在有太多文章在告訴我們,想要談戀愛,一定要先好好愛自己。所以我們以為親密關係出問題,一定就是不夠愛自己。

我們每天都透過各種方式,吸收從他人那裡獲得的資訊,在潛意識之中,往往留下意想不到的痕跡,直到我們再也不記得當初是怎麼形成這些情緒、想法跟自動化的行為為止。

  • 拿回生活主導權,做自己的主人

想要從現在開始,重新調整進入自己潛意識的內容,除了仰賴專業的催眠師之外,我們可以開始觀察自己平常都跟什麼樣的人相處、閱聽哪些網路媒體,甚至如果願意,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當我們跟這些人互動、接觸這些社交媒體時,自己產生了哪些心情?是喜悅放鬆?還是焦慮憤怒?是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還是覺得大環境愈來愈糟糕?除此之外,如果更開放的進一步去感受,甚至可以觀察當自己持續吸收這些資訊後,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靠近了嗎?還是其實也沒什麼差別,甚至更遠?

潛意識三個字看似神秘,事實上潛意識裡面的內容,大多數都仍然是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經驗中得來的,當我們對於自己平常接觸的人事物,抱有更加清楚而仔細的觀察時,就愈有能力替自己選擇一個,與理想生活更加靠近的網路環境了呢!唯有當我們愈來愈了解自己對於網路訊息的真實感受,才有機會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做回自己生命的主人。

  • 給自己的小練習

「媒體識讀」,是解除媒體催眠術的重要能力,你知道自己經常閱讀的文章平台,在看似開放的風氣下,其實都各有其價值觀與立場嗎?

1.列出三種你最常閱讀的資訊平台,將其與相似平台比較,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接受資訊的方式,有許多值得調整的地方。

2.列出你最常透過臉書聯繫的五個朋友,在她們的名字旁邊寫下他們的個性、興趣、價值觀(至少各列出三項),你將會意外發現自己的社交生活,是如何受到臉書的影響。

內文節錄自《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的生活》

作者: 張義平(幽樹)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