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方建欽】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麼遠那麼近

作者為日本京都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成為網路熱門話題,也讓台灣民眾再度憶起過往鄭捷北捷事件、小燈泡事件,以及過去對於無差別殺人以及死刑的討論。雖然沒有查證,但「無差別殺人」這一名詞應該是直接使用日文的漢字而來,比起台灣,日本的無差別殺人(無差別殺傷事件)的案例更多,相關研究資料也較為豐富。筆者將以自身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個案,以及目前於教育現場的經驗,分享自身對於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觀點。

首先可以澄清的是:無差別殺人看似「無差別」、「隨機」的選擇受害者傷害、殺害,但事實上大多數的案例並非如此,「無差別殺人」的受害者通常是「弱者」,例如:婦女、老人、幼兒、獨處的一人,針對這些較難逃離、無法反擊的人做出攻擊。另外,也通常使用槍支、利刃等進行計劃性的攻擊。

新潟青陵大学碓井真史教授認為:無差別殺人的行為人通常是一群「弱者」,他們長期失業、繭居在家、缺乏知心好友,甚至也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日本法務省的研究報告也指出:88%的犯案者在當下沒有交往對象,約4成甚至沒有任何戀愛交往的經驗。最後,這些網路鄉民口中的「魯蛇」,用手中的武器給自己能量,透過殺害與傷害比他更為弱小的人,尋找自我感覺的「力量」與「人生勝利」。

犯罪心理學有句話是這樣說:「如何讓一個想殺人的人真的去做,就是都不要去跟他講話。」生理與安全的需求之外,人們對於情感隸屬的需求極為重視,長期的受挫經驗以及人際與社會孤立,都加深了犯案者對於自身失敗者的烙印,也催化了他們犯案的動機。留學期間,有一位三十幾歲因情感因素而前來諮商的個案曾對我說:「你要我回憶二十幾歲是甚麼生活?老實說,我只記得天花板。」他曾經繭居在家長達十年,而大多數的時間都躺在床上度過。另外,據我與日本老師們訪談的結果,日本繭居在家無法上學(日文稱為引きこもり,不登校)的情況十分嚴重,幾乎一個班級就有一位學生繭居在家或高度傾向。這個情形與台灣教育現場的「輟學」並不完全相同,台灣的輟學有大部分原因是受外界吸引(工作、朋友)而不來學校,但日本絕大多數是想上學、知道要上學,但卻無法上學。而這現象牽涉到文化、社經差異,雖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但與日本高度重視群體文化,「局外人」們無法順利融入群體社會有極大關係。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政府2016年的調查有54萬人(更不用說調查不到的黑數),這數據也多少能反映出無差別殺人在日本較台灣嚴重的情形。

回到台灣的教育現場,校園霸凌事件目前肢體霸凌已較為少見,但網路的言語霸凌,生活中的關係霸凌卻依舊層出不窮。利用群體的力量排擠他人,甚至透過網路讓原本不相干的人士也一起幫腔,都讓將同儕、朋友視為最重要他人的青少年們產生莫大的挫折與痛苦,若再加上家庭支持系統的匱乏,繭居在家的青少年未來可能會持續增加,也增加了未來社會不穩定的因子。

「我國小四年級前,一直被班上同學欺負,他們一直笑我,班上只有幾個人願意站在我這邊。後來有一天我就決定:我要他們知道我不是好欺負的,現在班上就沒人敢惹我了。」曾經一位高風險的孩子在諮商室這樣跟我說,只希望多聽他的故事,能陪他一起整理過去,讓他找到並脫離這一個強與弱的惡性循環。

回憶兒時看電影,我們得在廟埕前和街頭巷尾的人一起分享;而後,電影院取代了廟埕,我們找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如今,線上串流平台又似乎將取代電影院,一個人在家也可以悠閒地看電影,看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這個網路讓人際更為孤立的時代,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很近,但如果我們願意花一些時間拉近彼此心的距離,也多多支持校園、社政的輔導能量,或許就可以減少一點這樣的遺憾。

更多論壇文章
台劇從未出現的台媒實況—《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到了
韓國瑜的奇幻之旅
韓國瑜抹紅韓國瑜
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總統候選人?
洪雪珍揭職場真相:老闆只願意給這種人加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