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昭禎】一樣勞工兩樣情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華航機師罷工勞資協商
華航機師罷工勞資協商

就在華航機師罷工爭權益的同時,蘋果供應商嘉聯益驚傳裁員四百人,一樣是勞工,為何命運大不同?有人能藉罷工,要求雇主調整勞動條件;有人得因業務緊縮丟頭路,差別究竟是老闆的心態,還是員工不懂得自保?

嘉聯益是國內第一大軟式電路板製造商,官網顯示員工2500人,股價曾在去年6月中旬創下76.3元的高點,近期因獲利下降,股價來到25元左右。但去年營收仍成長2成,達155.2億元,業績如此的公司,竟因訂單減少,便逕行解雇400人。相較於前者,華航股價約莫10元,表面營收千億,但去年實際獲利率,比電子業的「毛三到四」更低,僅16、17億元。但員工仍堅信公司有能力提供更好的勞動條件,所以罷工要求改善。

同樣都是賺錢的公司,財報顯示嘉聯益的獲利甚至優於華航,然而在處理員工事務上,兩者態度卻是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企業屬性不同;再者是受雇者在勞動市場中的位置不同;其三為主管官署態度。

嘉聯益是私人企業,績效掛帥,被公司裁員者多為短期派遣工,對雇主而言這是一群可取代性較高的勞工,能隨訂單調控人數,加以目前並無《勞動派遣法》之規範,很容易就成了「免洗筷勞工」。除非公司違反其他規定,否則只有靠陳情、抗議,要求官方正視其處境。

身為國籍航空公司的華航,公股佔了二分之一,肩負政策使命。而且發動罷工之人,不論是機師,抑或空服員,皆是維持企業營運之核心份子。尤其蔡總統又說「罷工是忍無可忍的結果」,致使主管部門眼見罷工,讓華航營收失血嚴重,也要保持不介入勞資協商之立場,工會自然敢用行動爭福利。

一樣都是受雇者卻因官方態度,際遇迥異。其實「立法保護非典型勞動」與「建立公平的集體勞資關係」均為蔡總統的勞動政見,然而「派遣勞工專法」迄今未見;即便近年兩起眾所矚目的罷工,被沸沸揚揚的討論,但工會組織率不增反減。蔡政府想要建立勞工參與管理新模式的意圖,也只在公營事業看到樣版個案,在在凸顯勞動主管部門不作為的後果。

隨著華航機師罷工事件的延燒,許多勞資協議內容與勞資爭議處理細節的曝光,實令人憂心日後台灣集體勞資關係的發展。因為單是何煖軒董事長答應空服員罷工訴求,華航每年就增加了24億元的支出,減少獲利三分之一,再加上勞動主管部門未能事前調解勞資爭議,直接放手讓罷工成形,請問有多少企業膽敢鼓勵員工直接參與公司治理?

若要平衡勞資關係,除了組工會,透過集體力量與雇主協商,甚至行使爭議權外,難道沒有其他達到互惠雙贏的作法嗎?但見2002年美國加州碼頭工人罷工9個月,資方為抒解長期抗爭貨物囤積之困擾,所導入的自動化設施,反而在罷工結束後大大提升碼頭運能,讓勞資雙方都增加收入一事。

可知勞動主管官員,不應只是保持緘默靜待罷工過去,為何不提出更積極之建議,諸如:「華航飛安獎金,改以股票發放」,促使機師成為公司股東,落實勞資一家親,也許能讓華航成為國內勞資和諧的典範。

更多論壇文章
外國友:親愛的台灣人 別再和我說英文了
華航機師罷工爲何難得公眾支持?
川金二會,一場各取所需的會面
去掉「韓流」效應後的2020藍綠票盤估算
「全民調」或「不全民調」就能贏得2020?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