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葉耀元】只會投資買房 釀台灣經濟停滯

作者為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台中市房地產。資料照片
台中市房地產。資料照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資料顯示,台灣人均收入(GDP per capita)在經過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依據各國實質物價水平進行調整之後,台灣在2016年的人均收入達到美金$48,095元(如果不調整物價水平,台灣的人均收入為美金$22,453元),名列19,高於法國、英國以及眾多西歐國家,只稍微落後德國

有趣的是,即便台灣人均收入如此的高,但人民卻對台灣過去二十年的經濟成長完全無感。近日,《天下雜誌》特別的報導了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李宗榮與林宗弘的研究,他們發現,「國家對政策促進經濟,能力愈來愈弱,失敗的地方非常多;企業大型化,獲利情況卻很差;中小企業被壓縮,家族化愈來愈嚴重。」

這篇報導的標題為:《台灣經濟大衰敗-這20年發生什麼事?中研院報告揭密》。這些跡象都表示台灣漸漸的被納入了全球化經濟體系裡面,為了在全球市場上面保持競爭力,企業規模必須擴大,以降低成本;而傳統的中小企業則不得不關門倒閉或是被收購,或缺乏外部人才的流動來帶動創新。

除此之外,台灣還有更迫切要處理的問題。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水平與過去二十年相比,只變得越來越差。貧富差距似乎也是另一個無解的問題。當我們把所得收入在全國前百分之一的富人與其他所有的人在過去三十年的所得成長率做比較的時候,前百分之一的富人的成長率非常高,但其他剩餘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所得成長曲線則相對持平

2011年時,前百分之一與剩餘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家戶年所得為1077萬對上78萬,將近十四倍的差距(更細部的分析可以看《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99%的戰爭》這篇報導)!

講白了,在現在年輕人的眼中,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就有如幻想一般,只存在夢中。除了上述李宗榮與林宗弘的研究發現之外,還有其他理由嗎?其實是有的,這個問題,就在台灣人如何對待「固定資產」(Fixed Asset)與「流動資產」(Mobile Asset)的態度上面。

台灣人有一個傳統的觀念,也就是「有土斯有財」。當民眾賺到人生的幾桶金之後,就會想要把這些資金拿去買房子,投資土地或可視的不動產。不僅僅只有一般民眾持有這樣的觀念,在薪資收入金字塔頂端的人們也同樣固守這樣的態度。也就是說,台灣的受薪階級以及商人習慣把資金投資到「固定資產」。

但可想而知,這種投資方式,只會創造台灣高房價的現象,導致一般年輕人沒有能力揹起起買房的重擔,而有錢人則把買房子當作喝水般簡單的投資,希望未來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面,這種做法當然沒有任何道德問題,台灣低廉的房屋稅率也變相的鼓勵民眾炒房。

但問題的核心點是,這些拿來投資「固定資產」的資金,其實可以被更有效的運用。台灣年輕人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較世界多數國家都要來的高,年輕人可以提供的創意以及產業動能也不容小覷。但這些年輕的創業家除非是有家族資產在撐腰,大多都無法開展自己的事業、為台灣市場帶來更多的能量。

如果台灣的企業家、或是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們,願意把這些投資在「固定資產」的資金轉化成投資新興企業的「流動資產」,透過資本的力量來創立新興產業與更多的就業機會,把台灣的創意推廣到世界,其結果自然的會吸引社會新鮮人、高技術人才、以及具有創意的年輕人留守台灣,讓台灣人才外移的現象得到緩和。

解鈴還須繫鈴人,台灣經濟的未來,不應該是用過多的買房壓力與低額的薪資來壓迫國家的下一代,而是把這些資金重新投資回台灣自己的市場,讓更多「流動資本」來開創台灣未來的產業,使得台灣可以在全球競爭市場下佔有一席之地,而不再單只仰賴電子代工來生存。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