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邱淳孝】用「啟發式問句或蘇格拉底式問句」協助孩子思考

作者邱淳孝為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當父母以身作則地表現、傳達出「面對錯誤」的勇氣與態度時,身為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非自責與自我挫敗。而「啟發式問句或蘇格拉底式問句」是最好的方法。

蘇格拉底位居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首,據說當他的學生在發問時,他並不會直接回答學生,而是常用「反問」方式,去激發學生思考。

父母也可以用這樣子的方式,試圖協助孩子學習思考怎麼解決他所遇到的困境。小從生活起居,大至一些複雜的溝通或情緒問題,都可以使用。

例如:當孩子跟朋友吵架了、不小心弄壞東西了、考試作弊被抓到、說出傷人的話,各式各樣的錯誤,我們都可以問孩子:「從這次的經驗,你學到些什麼事情」、「你可以怎麼做,讓事情有一些不一樣?」在引導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說出:「或許我可以道歉」、「或許我可以用我的零用錢去賠償」,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的犯錯去做修復。

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承認錯誤與道歉,不該是很卑微、自我否定,不斷責罵自己「都是我的錯」的道歉,更不該是父母硬壓著孩子的頭要孩子認錯地說:「你自己自首做了什麼好事」的道歉。而是陪著孩子去看、去體驗這個經驗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成為下次改進的動力,並抱持著「我們的確做得不夠好,但我們還能怎麼改善或從中學習呢?」的學習與成長態度。

我還記得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有一個畫面非常地清晰。

有一次我站在馬路旁邊,我的媽媽問我:「你看看,現在馬路上有好多車子,過馬路要怎麼辦呢?」

媽媽引導我去思考、判斷馬路很危險這件事情,而不是直接拉著我,或直接給我答案說:「你不要亂跑!」而媽媽溫柔的引導,以及她那時關切我的神情,一直到現在我都還記憶猶新。

我姐姐也常常跟她的孩子說:「這碗湯很燙,如果碰到的話會怎麼樣?」孩子也很可愛地說:「會痛痛要看醫生。」

這些問句,都幫助孩子學習自己判斷,而不是讓爸媽跳下來替孩子做決定。要記得,當爸媽反覆地提醒、告誡說著:「路上車子很多!」或是每次在孩子喝熱湯時,都緊張地提醒:「會燙!不要碰!」這些雖然看似有效率,但當這個「判斷權」不是發自孩子內心,那麼孩子久而久之會依賴父母的判斷,而學不會自己判斷,甚至當父母不在身邊時,也學不會保護自己。

●使用「啟發式問句」的注意事項

同樣地,透過「啟發式問句」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的過程中,也必須注意到以下三個重要概念:

一、不要用問句的糖衣,「包裝」著父母的答案

當孩子遇到糾紛時,很多父母會說:「為什麼你們兩個又吵架了?現在該怎麼辦?」這樣的問法,其實在態度與立場上,仍舊是指責。孩子非常敏銳,一定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意圖。

因此在使用啟發式問句的重點在於,父母應以「尊重」的態度,「協助」孩子思考出自己的解決方式。要記得,父母只是一個協助者、催化者,而不是最後的決定者。

二、不要求孩子「完美」的答案

只要孩子能夠想出「可以嘗試看看」的方案,就比原本的「沒有答案」,或是「只聽從父母給的答案」要來得好上太多了。而且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大的進步。

所以父母當下千萬不要急著否定他,或是急著提供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方案,甚至不要怕孩子會因這個不成熟的方案而受傷。父母只要簡單地回答:「你可以試試看」。因為,當孩子嘗試得不順利的時候,他便會再進行下一次的腦力激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

三、父母仍舊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有時會提出一些比較不切實際的方案,有可能是思考不夠成熟,也有可能是孩子想要故意測試父母的底線。父母既然是一位在旁觀察的協助者,就不要插手,只要思考一件事:「孩子是否能夠承擔起這個後果?」並依照孩子的年齡當作準則來判斷,心裡就會有個大概的底線了。

同時在這過程中,父母仍舊擁有表達自我意見的空間。爸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爸爸聽到你要……,我很欣賞你是一個有能力可以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的人,但爸爸也有一些擔心,你願意聽聽看嗎?」如果父母的態度和善,又沒有累積太多過去的親子衝突、關係不是太緊張的話,孩子多半願意聽父母怎麼說。

父母接著就可以說:「我很擔心你……。但最後該怎麼做,你來決定。」透過「我訊息」的表達,再加上最後的「你來決定」,不斷地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相信,以及把選擇以及選擇後的責任交給孩子。孩子會有一種被尊重、相信,且因為自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反而會更加小心,並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

♥ 心理師與孩子的暖心互動

前面提到,要提出啟發式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與解決,但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實在不容易拿捏,要怎麼問出合宜的問題。其中,我最喜歡用的一個方法,就是「提出我的兩難,要孩子一起思考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

① 幼稚園的孩子說,還想要玩耍、不想回家,但天色已暗,必須要回家,這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還想玩,可是太陽公公下山了,而且回家還要半個小時,到時候爸爸、媽媽跟你都會肚子很餓,可是我知道你真的很想繼續玩。你覺得可以怎麼辦呢?」

② 國小的孩子說,希望爸爸可以陪自己玩遊戲,可是爸爸下班已經很累想休息,這時爸爸可以說:「我知道你希望爸爸陪你,可是爸爸下班好累、好累,陪你玩的話,爸爸會沒有力氣,臉就會臭臭的,可是如果爸爸不陪你玩,你又會失望。你覺得可以怎麼辦呢?」

③ 國中的孩子說,要買昂貴的手機,但爸媽覺得太貴,這時爸媽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買,可是手機一支要四萬元,爸爸的薪水,一個月才四萬多,買了手機這個月就沒錢了,可是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買手機。你覺得該怎麼辦

④ 高中的孩子說,要跟同學出去通宵跨年,但爸媽很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這時也可以問他:「我知道這是你第一次跟同學出去,你很期待,可是人好多,我會擔心你的安全,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如果孩子說:「放心啦!不會有事。」爸媽可以繼續說:「我相信你會照顧好自己,可是爸媽的擔心,你覺得有道理嗎?我沒有不讓你出去玩,但你可以幫爸媽我也想個辦法,怎麼樣可以讓我也更安心一些,你也可以玩得更盡興嗎?」

在這些案例裡,都包含了同理孩子感受、表達父母的為難、並讓孩子思考解決方案這三個步驟。如此一來,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為難分擔給孩子,請孩子跟你一起解決。

●跟孩子提出大人兩難的四大好處

在我的經驗裡,當我把我的困境提出來的時候,有很多好處:

一是用詢問的方式,可以避免掉傳統高壓管束的方式,例如:「小孩子不需要用那麼好的手機」、「你剛剛已經玩很久了,現在都那麼晚了,你不知道大家都肚子餓了嗎?」的管教方式,避免造成孩子反彈。

二是孩子能夠為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負起一些責任,學習獨立。

三是當孩子「被相信」自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時,甚至最後真的參考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便是培養孩子面對困境能力的最好方式,孩子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而且身為父母的你會發現,通常孩子自己想到的答案,往往也是你意想不到的創意解答。

四是即便最後的選擇,讓孩子有一點委屈,沒辦法完全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反彈,反而會產生另外一種開心。而這種開心的心情,便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的「貢獻感」。孩子能夠幫爸媽解決困擾,當爸媽的人也很珍視孩子的協助,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鼓舞。所以我也常會很誠懇地對孩子說:「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當孩子願意主動稍微犧牲自己一點,幫我解決我當下的困擾,我也都會很誠懇地說:「謝謝你!」

但要記得,使用這個技巧時,有個重要的心法,就是把孩子當成是一個值得互相尊重的獨立個體看待!如此一來,孩子才會在你的尊重與相信之中,體會到自己是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大人。

內文摘自《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作者: 邱淳孝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蘇貞昌和姚文智的遠距離戀愛
馬再選總統先推翻過去的自己
七月一日:退休軍公教的受難日與國恥日
小燈泡案之後 蔡阿姨做了什麼?
台灣人到底在星巴克買什麼?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