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冠安】政治網紅當道?政治人物如何在網路時代生存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政治人物跟風當網紅,從過去Po照片,現在進階到還要有幕後團隊幫忙拍片,越來越花俏。
政治人物跟風當網紅,從過去Po照片,現在進階到還要有幕後團隊幫忙拍片,越來越花俏。

如同前文所述,「韓流」之所以能成為海嘯,席捲全台,其背後是有關鍵性的物質基礎。根據國發會《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也就是目前約達86.5%的網路使用人口、98%智慧型手機持有率,及75.3%以智慧型手機作為主要上網工具、4G用戶超過全台人口,讓網路目前的涵蓋率不僅廣,且又快速。從而足以支持「韓流」的關鍵-影音與直播,衝破年齡、地域、人際關係阻礙,快速即時地傳播到各群體,形成政治效應。這樣的模式,無疑就是物質因素帶動下的政治變遷,如同著名左派歷史學者Eric Hobsbawm對於觀念與革命的看法。

因此為適應網路-影音時代,不少政治人物便紛紛嘗試成為「政治網紅」,甚至連甫就任行政院長蘇貞昌都要求閣員要網紅化,作為民進黨敗選之後的「改革」。不過在這波網路條件變遷帶動的政治浪潮下,政治人物要如何適應這股洪流,本文以下便分別從網路政治的特質來探討之。

  • 網路政治的高速性

而從網路物質條件的提升,將陸戰變為空戰、圖文變為影音,其對於政治最為直接的影響,自然就來自於政治資訊的傳遞速度與廣度。從前文4G的數據傳輸量變化,倘若假定人們對政治興趣不變,則2014與2018兩次地方選舉,民眾在網路上所接受到的政治資訊,已然成長2.4倍,可以說是政治資訊爆炸的年代。

如此之多的政治資訊,搭配網路極為快速的傳遞速度,自然就可能在短時間內,掀起政治浪潮,讓許多傳統政治人物無法因應。進一步來說,單純就傳遞速度來看,圖文與影音本身並無差別。不過由於圖文的載體,以及特性,即傳遞範圍較窄與可持續性較低,就導致其在傳播效果上,不如影音。

這正是過往被視為很會打空戰的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有如此之高折損率的原因之一。因為就民進黨來說,在此次選舉中仍以2014至2016年的圖文為主,將主要攻防戰場放在臉書與PTT,以及傳統媒體上。

另一方面,在資訊爆炸且快速傳遞的時代,也讓政治人物與政黨之間的資訊傳遞競賽更加重要。因為根據《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針對網路上不確定真假的資訊,有35%的民眾不會查證,而50歲以上的族群更是高於平均。也就是說,政治資訊傳播有先搶先贏的特質。

  • 網路政治的封閉性與開放性

那為何圖文的傳遞範圍會較小?事實上,雖然網路相對於傳統媒體與組織動員,有更低的參與限制,使其傳遞範圍較大。然而網路本身,也由於使用者習慣等因素,導致不同的傳播方式,有不同的傳遞範圍。

事實上,與一般認知相符,多數人對公共事務仍然相當冷感。根據《107年公民網路參與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僅23%網路使用者曾用網路參與公共事務,而男性、20至49歲、高學歷是主力群體。所以說,政治人物想要接觸到更多網路使用者,自然就要更生活化,否則就會失去與77%民眾接觸的機會。

此外,在會用網路參與公共事務的民眾中,有78%使用非政府管道參與。管道部分,每100人有54.7人會使用FB來發表意見、39.2人用Line、26.1人在新聞網留言區、8.2人用PTT、8.1人用IG、6.5人用Google+、2.7人用Dcard。而就社群網路參與情形來說,95.5%有Line、85.4%有FB、40.6%有IG、18%有PTT、10.9%有Dcard的帳號。

從此來看,FB、LINE與新聞網站,自然就是最主要的公共參與場域。而FB使用者有高意願,使用FB來進行公共參與;PTT使用者雖然較少,與近期沒落趨勢相符,但使用者卻相當願意用PTT來參與公共事務,且加上PTT能藉由新聞,進行外部擴散,因此影響力仍不容小覷;而使用人口達4成的IG和1成的Dcard,從比率上來看,使用者都不傾向用其作為言論發表管道。

此外相當有意思的是,61.7%的網路公共參與者會看完多數留言在發言,而有76.3%的人不會到不同立場的討論區發言。從此可以看出網路的趨眾和同溫層現象。

從上就可以知道,由於使用習慣不同,因此在網路傳遞政治資訊也有其封閉性。就公共參與的主要場域-FB、Line和PTT來說,都有帳號需求,限制網民接觸到政治資訊。更進一步來說,即使是擁有帳戶趨近於網路族群的FB、LINE,都必須要參與特定社團、群組,或是對特定粉專才能接觸到這些中介、原創者所傳遞的政治資訊。

對比與此,影音傳遞則限制較少。因為就目前來說,影音的主要使用媒介Youtube,不僅沒有如PTT般的帳號需求,在搜尋性上亦優於FB粉專、社團的圖文。因此在有更強傳遞範圍的條件下,突破物質限制的影音,自然就成為2018選舉的關鍵網路攻防場域。

  • 網路政治的可持續性

此外,從圖文到影音,更是大幅增加政治資訊的可持續性。因為就過去圖文的載具,如臉書、粉專與PTT來看,在幾天之內,或許議題仍可以延燒,但特定文章就將難以搜尋,不好維持熱度;對比於此次韓流的重要平台-YouTube,就可知圖文與影音在持續性上的差異。以韓國瑜來說,其最為知名的影片-在市議會大戰王世堅,便在影片於2016年11月發布後的兩年中,點閱不斷上升,在2018年10月還只有750萬,卻在2019年1月時達1400萬,可見影音的延續性。

而就實務上來看,政治人物要想適應當前的網路環境,具有高速的政治資訊傳播能力,以掌握政治議題主導性,則自然就要善加利用影音平台,提供原創影音材料,以利「義勇軍」再製作品,增加政治資訊的傳遞範圍,循環發酵,此即「韓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倘若政治人物連製作原創影音都沒有,那自然就枉論有義勇軍會相助,再製影片。

另一方面,即使踏出第一步,製作大量影音原始素材,然而如果內容平凡無味,照本宣科,只是傳統的媒體專訪,或是與自身形象相去太遠,及未鎖定自身支持客群,那即使是再好的創作者,也難以再製出足以吸引人的作品,這也是不少政治人物想要效仿韓國瑜,卻東施效顰的緣故。正如同柯文哲批評蘇貞昌所說,並非所有人都能當網紅。

  • 網路政治的未來:5G與VR

總的而言,由於政治資訊傳遞已然以網路為中心,因此在物競天擇的情況下,就必然會篩選掉那些無法藉由網路傳遞政治資訊、操作議題的政治人物,尤其在陸戰影響較小的選舉更是如此。甚至,隨著物質技術繼續演變,尤其在進入到5G時代,台灣社會或許又會面臨到一次重大的選舉生態變化。

因為就5G的大頻寬、更高速率、低延遲,且適用於大型場合的特性來說,許多專家就預測,會開啟VR的時代。而在VR技術更加成熟化且成本下降後,也相當可能會看到大型造勢轉入家庭客廳,政治人物進行一對一、單點對多點的互動。

從此來看,有志於在這波技術變遷存活下來的政治人物,就必須要密切注意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如同在網路1.0時代,搶先掌握PTT與臉書粉專,在2014至2016成功勝選的民進黨與柯文哲,以及在2.0時代,率先在影音平台發威,於2018年翻轉全台的韓流般。能先適應5G和VR技術,投入政治攻防市場的政治人物或政黨,就必然將是主導未來政治洪流的領航者。

更多論壇文章
中華民國的生肖是什麼?
投出1014封履歷後,她終於拿到英國工作簽
讓人虐心的華航機師罷工
產業大老不要當能源巨嬰
世界首富槓上川普 美國權貴醜態畢露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