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嘉霖】蔡英文的「審議民主」迷思

作者為台聯黨政策部主任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政策制定的方法上偏好以「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做為決策途徑。其實早在當選總統之前,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就曾表示「期盼引進公民審議的理念,讓民進黨進一步對社會開放與對話」。執政之後,蔡英文總統也常以「審議式民主」做為政策的決策途徑。尤其是極為重大的年金改革工程,蔡英文總統就是採用審議民主模式來運作「年金改革委員會」,企圖透過這個方式以尋求社會各界的共識。另外像是在提到促轉會時,蔡總統肯定文化部以審議民主的方式來尋求中正紀念堂的未來定位共識;還有《能源轉型白皮書》,也是以審議民主模式產出。

理論上審議民主模式強調理性思辨與溝通對話,透過公民直接參與討論公共議題,可彌補代議政治的失靈,並避免權力被少數政治人物壟斷。蔡政府大量使用審議民主模式作為政策產出的途徑,基本上並非壞事。但是,筆者觀察蔡政府使用審議民主制度的方式,發覺蔡英文似乎對於審議民主模式的理解有些偏誤。

本文以瑞典的審議民主為例,闡述審議民主模式背後的義理背景與社會文化脈絡,進而指出蔡英文政府在運用審議民主模式的缺失。希望提醒蔡總統,審議民主模式雖然在理論上看起來很棒,北歐先進民主國家也都有不錯的實踐經驗,但是審議民主制度有其社會文化脈絡,審議民主模式並非飄在空中!必須扎根在深厚的民主土壤之上。

台灣如欲仿效,不可想當然耳的憑空冒出一個所謂的「審議民主會議制度」,就誤以為如此便可使民主運轉起來。過度信奉審議民主的效用,可能導致治理品質下降,甚至是激發社會對立。年金改革過程所造成的社會紛擾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失敗案例。

研究瑞典社會的學者Henry Milner著有《社會民主的實踐》,對於北歐人民參與社區事務的傳統,有非常深刻的描繪,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審議民主制度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制度的產生往往具有「在地特性」,尤其是自然環境的影響。發展出「審議民主公民會議」模式為治理典範的北歐,因為地處高緯度,沒完沒了的暴風雪加上無限廣闊的凍原,惡劣的環境逼迫北歐人「不得不合作」,唯有「團結」才得以生存。加上古代北歐人均壽命短、死亡率高,因而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連帶關係根本無法維繫,以地緣為基礎的社區人群連帶關係就成為北歐社會最主要的結構,這是北歐國家社區主義的原由。

嚴苛的自然環境造就北歐社會的「社會連帶關係」,這是一種共同體的體認!基於這樣的體認,社區裡的各種社群團體在傳統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心,人們透過社區團體的參與,學習將個別的需求和利益融入社團之中,也培養參與共同生活的責任,至今北歐人的社團參與率仍是世界第一。就如同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所言:「社區是學習民主最好的學校」,透過社區事務的參與,人們逐漸學會什麼是「正確的理解自利」。長久以來北歐人為了生存,他們知道廣泛分享的瞭解與共識是必要的,「共善、團結、協商」等價值成為北歐社會的道德傳統,「共識決」也是嚴苛環境下的必然產物,這些都為當代審議民主模式奠定扎實的文化土壤。

然而,台灣的社會文化與北歐不同,在經歷長久的威權統治及文化殖民,不僅原有的傳統社會結構瓦解,當代公民社會文化亦未成熟。台灣社會並不存在共善、共榮的社會連帶關係想像,相反的是充斥著多元但互斥、猜忌、零和與競爭關係的社會群體。在這個社會結構之中,執政者硬是從「天上」降下審議式民主,尤其是運用在高度爭議與張力的議題之中,例如年改,結果是帶來更嚴重的社會裂痕。

筆者認為,台灣現階段並非不該使用審議民主模式,蔡英文犯的錯誤在於不該急躁的在高度爭議的議題上採取審議民主模式為決策機制。審議民主模式的參與,是學習民主價值很好的途徑,蔡政府如欲推廣審議式民主,可多加運用在民主「賦權」的場域,作為公民文化的培養方法,也是教育手段。透過社區規模的審議民主機制,以社區自治之名,行民主培力之實,逐步改變負向的人群關係,累積社區之中居民的溝通、凝聚共識的正向經驗,為台灣的未來奠定社會資本,逐步建構良好運作的公民社會網絡,沉穩踏實往民主道路前進。

更多論壇文章
英文系畢業,在倫敦卻連看菜單也是挑戰
草船借箭:蔡英文炒作統獨換選票?
蔣萬安比蔡韓柯可愛多了
換柱不該成為2020初選工具
面對習近平 台灣朝野不應加碼演出配合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