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回歸廣播的社區媒體特色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圖/gettyimages
圖/gettyimages

前言

上個月的26日是廣播節,應該很少人記得曾幾何時是多麼重要的日子。上網查了一下這個節日的來源,歷史記載是起源於1952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所訂的日子;1980年加入電視之後,改成廣播電視節。

廣播商業同業公會聯合幾家廣播協會,於26日當天共同舉辦一場論壇,文化部、通傳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皆派主管出席,一起為長年來不受重視的廣播業者打氣。個人受邀以「廣播媒體與社區文化的關係」為題,對廣播同業進行一場報告,期望藉此短文與大家分享。

讓廣播存在大家的心目中

台灣的廣播產業,如果從1925年台北放送局(即今台北新公園內之二二八紀念館)算起,輾轉已走過95個年頭。回顧廣播產業的發展歷程,確可用「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改變最難」加以形容。尤其是面對媒體數位化與全媒體的環境日趨成熟,廣播更加速被視為與科技愈行愈遠的傳統媒體。如今的廣播,必須尷尬地存活在「聽覺的媒體與閱聽覺的媒體」間,所謂廣播人聲音的重量與感染力,經常被忽略。

廣播市場的現在進行式應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徵,包括廣播不只是單一的通路或平台、媒體組織的結構正在改變、聽眾的生活型態與空間異於往日、聽眾可藉由不同載體接收節目、個別化與應用服務必須伴隨產生、新機具大幅改變聽眾的使用習慣、廣播產業績效必須考量多元思維,以及廣播人的聲音溝通經常到各類網站與移動機具等陌生的舞台上表演。

正因如此,如何能讓廣播存在社區聽眾的心目中,就須仰賴主持人的現場互動能力,尤其是更需運用符合聽眾口味的自然語言及多樣性的特質,想方設法讓節目更具創新性與持續性的變化,以維持穩定的節目內涵,並不斷因應市場的機會及威脅,隨時處於調適狀態的運作模式。

面對新媒體的社區廣播經營

如何強化新顧客關係管理的理念,就是面對新媒體的廣播經營與管理法則。其中,應可區分為情緒分享,經營社區聽眾的被動與主動需求,密切扣連節目厚度;智慧分享,創造生活新指標的需求導向,形成社區事務的引領功能;議題分享,多元使用社區元素與周邊話題,帶動聽眾的參與感;資料分享,充分發揮資料庫與線上社群的路徑,導入社區訊息流動的共鳴;技術分享,採取非線性製播技術控制聽眾流動,建構收聽理由、養成收聽習性與激發對話意願。

反觀當下廣播聽眾流失的原因,其實大多不是新媒體使然,而是主持人對社區聽眾的距離感逐日加大。衡酌過往諸多廣播節目的製播,經常可見如下幾項負面現象,包括經常未能掌握到聽眾的特性、節目內容較空洞沒準備且資料運用不足、節目缺乏特色無法感動人心、單元扣連單薄與訪談品質有待改進、節目包裝處理欠佳互動、內容構思不夠在地化專業化與多元化、話題的選材不夠合宜性與適地性、主要對象與市場區隔不明確、創意較少或創意未見、專業水準不足整體感弱、聲音表情欠佳語言不夠親切,以及整體表現不夠溫馨未能帶動關懷。

廣播媒體的社區特色

廣播媒體基於係以語言為核心的情境因素,節目內容的設計是否具有集中性、穩定性與合時性的特質,確實是維繫廣播媒體永續的條件;換言之,廣播扮演在途陪伴、資訊告知、文化融合、人親土親與無縫服務的角色,將是其不可被替代的本能。因此,考量內容之時宜與掌握聽眾對節目單元參與及分享意願,積極蒐集相關素材建構深度性與多面向思維,以及善用簡單化與互動生活擬真化,結合本土屬性、語言層次、話題焦點,去製造互動的趣味,皆缺一不可。

身為社區廣播媒體,除了積極參與社會機制的態度,強調時間空間與人的結合之外,更應考量「本土化、專業化、多元化」的立意。在本土化方面的努力,除了節目內容的規畫之外,資源共享以及利潤回饋地方的目標,配合社區特質,使更多樣的元素逐步加入社區媒體;在專業化方面的努力,宜規畫部份時段為推廣當地生活資訊交流之節目,逐步將此類節目列入關注的範圍;在多元化方面的努力,節目內容的多元化應配合社區,做更具效率的生活化服務。

結語

符合聽眾需求的社區廣播媒體經營,應以具體的心理需求貼近社區民眾,創造因人因地因時因事因物而異的情境結構與社會溝通。不變的作法是,不斷創造社區話題的故事性,讓故事要有魔力與事件要有感染力。尤其是,對生活片段拾穗的再現,就是一種節目創意來源,但須清楚為誰而做的準備。

更多論壇文章
想像「一國兩制」後的台灣生活
九個問題,立即判斷目前的工作 是不是自己「真正興趣」!
「準公共化」幼兒園-一場操弄墊高、加碼、灑錢的政策
四天連假才一天加班費 台鐵說好的加薪呢?
中國「外賣小哥」平均月領約28K「誰還想去工廠上班?」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