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中國車禁令不只擋MG!2大漏洞,台灣便宜車再見
文●林洧楨
一紙政府禁令,讓原要高談美好願景的法說會,變成品牌陷入末日危機的「法會」。
這就是,高齡五十五歲的中華汽車八月底法說會真實寫照。
兩年前,這家老車廠靠著將中國上汽集團旗下品牌名爵(MG)的車款,以國產車模式導入台灣開賣的神操作,逆勢崛起成為汽車業飆股,股價最高一度逼近一百五十元大關。
華為、吉利進台計畫全踩煞車
經濟部這大招,卻可能難保護國產車
今年上半年,它續創佳績,營收年成長率逾二九%,創歷年同期新高。但八月一日,經濟部祭出台版封殺中國車禁令「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要求四大類中國國產車必須符合上市三年內,逐步達成自製率最高三五%的要求,否則不准販售,且禁令溯及既往,殺傷力十足。
中華汽車首當其衝,在法說會上指出,目前MG三種車款,合計占該公司營收約四成,現在不是暫停接單,就是限量接單,不僅八月銷量相較上個月衰退逾六成,公司股價也已跌破八十元關卡。
此外,現代、大通也有車款被波及,加上吉利、奇瑞、理想、華為、小米等中國汽車品牌全都因此暫緩入台計畫,政策殺傷力驚人。
但只靠這一招,真能擋得住中國車入侵,保護台灣國產車產業?
拆解台灣車市兩大漏洞:
買東南亞零件當自製、陸車洗血統入台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為台灣還有兩個關鍵課題必須解決,一是靠台灣貿易商美化自製率的漏洞有待改革;二是中國車繞道第三地、從國產車變進口車的入台大門還沒關。
先看第一個關鍵課題,靠台灣貿易商美化自製率。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業顧問向商周透露指出,台灣進口車的售價與國產車越來越接近,導致國產車市占率逐年走跌,這是國產車廠最大危機,所以過去包含日系、歐系等車廠,最普遍的應對方式就是透過台灣貿易商,採購來自中、泰等國的廉價零組件來降低成本、保住價格競爭力。
就算自製率新規上路,也只要排除中國廠零件,其他未納管的東南亞零件,依然算入國產車自製率的範疇。
「你只要敢說,全面禁止中國零組件進口,含中國業者(在)東南亞產的,台灣國產車大概就立刻關門。」一位汽車零組件廠高層說。
這個問題不解決,政府期待拉高自製率,幫台灣供應商搶訂單的效果,將被大打折扣。
再看第二個關鍵課題,中國車繞道第三地,換身分成為國際品牌入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富豪汽車(Volvo)與賓士(Benz)。
富豪汽車,早被中國車廠吉利收購百分百股權,與MG同屬中國企業購併的汽車品牌;而賓士則有北京汽車、吉利汽車總裁李書福,持股合計逼近兩成的前兩大中資股東,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企業。但因皆沒有採取在中國生產策略,不受自製率新制管控。
也就是說,中國車品牌只要不走MG國產車模式,改學富豪汽車、賓士的模式照樣能在台灣銷售。
政策盲點出現,其他中國車品牌新合作夥伴聯手正摩拳擦掌,尤其比亞迪在泰國、巴西等地建廠,奇瑞汽車在阿根廷、巴西蓋廠,上汽在泰國、印尼等建了三家海外汽車工廠等,都讓繞道第三地進入台灣提供了新機會。
一旦便宜中國車加入進口車陣營,不僅組裝廠沒生意可做、零組件廠沒訂單可接,還可能大幅強化進口車的價格競爭力,加劇國產車的衰退速度。
那擋下中國車入侵,對台灣消費者的代價是什麼?
便宜中國車鯰魚效應沒了
台灣代價恐「肥了車商、瘦了民眾」
答案是,不只便宜、高CP值的中國車,可能要說再見,連帶消失的是逼歐美日韓各車廠降價促銷的鯰魚效應也沒了,最可能是連國產車都變貴,形成「肥了車商,瘦了民眾」的新局面。
現在MG被扛出市場,價格競爭的壓力沒了,未來MG燃油車就算滿足自製率要求,重返台灣車市,推估最少也要調漲一成以上,對同業的價格競爭力也將大不如前。
回到消費者的衝擊,就是便宜車選項變少,國產車還可能變貴,等同於從消費者荷包拿錢補貼車商、零組件廠,甚至「搞不好以後小資族也被迫買進口車,」網友在網路平台貼文分析評論。
國產車自製率的爭議起點,其實在兩年多前要不要開放中國車國產化,就該有周全的評估,同樣的,國產車的競爭力提升也不能只靠提高自製率,而是需要有更前瞻的政策遠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台灣foodpanda賣給Uber Eats幕後,竟是為了決戰酷澎?
為什麼台新新光都同意合併,中信金還可以出手搶親?
101新董座賈永婕:想邀玄彬、《淚之女王》百貨合作!將打造不一樣的「台灣地標」?
「5點早起俱樂部」成社群新潮流!為何人們瘋狂起個大早?
台灣人在越南工作的意外驚嚇:你的一舉一動,7萬人圈子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