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乘風破浪,一邊吸附塑膠微粒!這條只有指甲大的小魚,如何辦到?

人類製造的「塑膠微粒」散布在海灘上,構成環境大危機。 (來源:Dreamstime)
人類製造的「塑膠微粒」散布在海灘上,構成環境大危機。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韞蓁 編譯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正成為海洋的一大污染源,不過《衛報》報導,一條僅有指甲大小的機器魚,有望未來成為海洋救星!

6月底,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學會(ACS)期刊《奈米通訊》(Nano Letters)上發表,成功發明13公釐的小型自走機器魚,能吸附漂浮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號稱海洋殺手,由瓶子、輪胎、衣服等大型塑膠製品分解而出,並且難以消除,充斥於空氣、水與食物鏈之中。甚至,最後淨土北極也難以倖免,代表塑膠「微機」已經無孔不入!

川大學研究員、主要作者之一的王玉燕(Yuyan Wang,音譯)表示,其靈感來自海洋中,柔韌且堅固的珍珠貝殼內層物質——珍珠母。

團隊根據其化學梯度,把分子層再排列,以仿珍珠母材料製成有彈性,而且可扭動、延展、拖曳5公斤重物的仿生軟機器魚(soft robots);相比之下,目前多數軟性機器人由水凝膠或橡膠製成,機械性差、容易損壞。

人造珍珠母最關鍵的特色,是能與塑膠微粒中的染料、抗生素和重金屬等物質,產生靜電與化學鍵交互作用。換言之,機器魚只要游來游去,就能沿路自動吸附任何經過的塑膠微粒。

機器魚也不怕遇到兇猛海浪襲擊而故障。它之所以有辦法乘風破浪,是因為自我修復能力到89%,加上尾巴有雷射光系統,每秒游動距離能達體長的近2.3倍。

雖然目前它的應用仍僅限於水面上,深層水下的版本正開發中,但王玉燕表示,這顯示奈米技術對汙染物的微量吸附、偵測、收集應用方面大有可為。

「過去40、50年,化學產業的座右銘是,把材料做出來就放著,20、30年後再去清理爛攤子,」羅格斯大學奈米科學與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所長德莫克里圖(Philip Demokritou)表示,但為了實踐永續,奈米技術能成為對抗塑膠微粒的最重要參與者之一。

參考來源:衛報ExtremeTech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馬斯克甩手不買了!推特將聘重量級律師控告違約

不賣腸道健康,養樂多轉攻「安眠機能」?1款爆紅新品,熬了20年

過節祝賀、長官高升,你會送萬元鋼筆?百元煙灰缸?一篇看懂送禮眉角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