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腦中風失語頸動脈支架助恢復語言能力

七旬翁腦中風失語頸動脈支架助恢復語言能力

台中一名73歲呂老先生,今年9月因左側中大腦動脈梗塞性中風, 導致右側肢體偏癱及失語症,完全無法言語, 讓家人十分擔憂,醫師採用「血管內頸動脈支架」後, 大幅改善語言表達能力及意識狀態,老先生擺脫失語困擾,不僅家人十分欣慰,也有助於後續復健治療。

(張文祿報導)

亞大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楊道杰表示, 患者因「頸動脈狹窄導」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而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流的重要來源, 狹窄原因多半是因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 進而導致血管阻塞,或形成血栓剝落,而患者中風後出現失語症, 「只能看著家屬,卻說不出話來」,心情受到很大打擊。

所幸透過神經科及心臟血管團隊合作,置放頸動脈支架,改善腦部的血流,患者恢復語言能力, 讓原本只能透過點頭、搖頭示意的他,能夠再次與家人溝通, 雖然仍無法暢談,但已有助於復健時聽懂治療師的指導, 讓康復之路更為順利。

楊道杰主任指出,頸動脈狹窄可分為「有症狀性」及「無症狀性」, 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半年內曾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 但若頸動脈窄到原本的50%以下,即使沒有出現中風症狀, 可能會出現暈眩、記憶力衰退、失智症等情形,以東方人來說,有1 0%的缺血性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 若有中風症狀合併頸動脈狹窄60%以上,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8 0%以上,都建議積極治療。

楊道杰表示,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除了服藥預防血栓之外, 還有開刀取出血管斑塊,以及血管內支架治療,兩者效果相當, 手術風險皆小於3%,其中開刀因為可以完整取出血管斑塊, 適合血管有不穩定斑塊的患者,而血管支架不需全麻, 手術時間較短,適合年紀大、曾接受放射治療及高位狹窄的患者。

血管內支架置放的方式為由股動脈穿刺後, 置入導管及導絲至狹窄內頸動脈處,先置放攔截血栓的保護傘, 再置入支架撐開血管狹窄處,以打開狹窄的血管,改善腦部的血流。

楊道杰表示,頸動脈狹窄好發於三高、長期抽菸、 有症狀的冠狀動脈或周邊動脈疾病病史, 或曾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的民眾,所以平時應採取低鈉、低脂、 低糖及高纖飲食,並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更一定要戒菸, 若出現疑似腦血管疾病的症狀,或經常頭暈目眩, 則應盡早就醫評估,才能達到最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