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織女張鳳英作品展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藝術文化

▲三代織女-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Seta Bakan)作品展,自即日起至7月30日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展出,尹彙武館長歡迎民眾踴躍前來參觀。(記者林明佑攝)
▲三代織女-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Seta Bakan)作品展,自即日起至7月30日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展出,尹彙武館長歡迎民眾踴躍前來參觀。(記者林明佑攝)

【記者 林明佑/彰化 報導】賽德克族首位人間國寶張鳳英(Seta Bakan) ,於2021年獲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自即日起至7月30日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三代織女-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Seta Bakan)作品展」,展出74件織布相關用具、材料及作品,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彙武歡迎民眾踴躍前來參觀。

▲張鳳英表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就是很好的生活美學的展現,織布圖案都有特殊涵義和祝福意涵。(記者林明佑攝)

三代織女張鳳英作品展覽名稱為「三代織女」,第一代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是中原部落耆老,更是族人爭相請益的織布高手;第二代媽媽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投入市場,晚年決定扎根傳統推廣織布技藝;第三代張鳳英(Seta Bakan)的名字即是來自外婆及媽媽的組合,傳承的不僅是名字,還有織布的技藝及回憶。張鳳英更將工作室名稱取為「英英工作坊」代表從玉英到鳳英的一脈相承,也代表著她對外婆的追思和感懷。

▲彰化生活美學館組長黃維忠指出,人間國寶張鳳英從栽種苧麻、剝麻取纖、洗麻曬麻、捻線紡紗、煮麻漂白、礦植物染色、捲線成球,之後整經織布,從植物轉變成線材的每一道繁複工序,皆從零開始。(記者林明佑攝)

張鳳英從栽種苧麻、剝麻取纖、洗麻曬麻、捻線紡紗、煮麻漂白、礦植物染色、捲線成球,之後整經織布,從植物轉變成線材的每一道繁複工序,皆從零開始。賽德克族傳統織品最常見的顏色為白色、黑色和紅色。顏色的染劑來自最天然的山黃麻灰、九芎葉、薯榔塊根。傳統賽德克織布技法可區分為平織、浮織、斜紋織、菱形織、緯挑、經挑,其中puniri(經挑)技法是傳統織藝技法中最上乘的織布技術,步驟繁複多變,需要牢記圖案結構,專注使用挑花工具才能正確呈現織紋。

▲張鳳英表示,這件蓋被作品,是在40年前外婆為她準備的嫁妝,外婆說苧麻織的蓋被,苧麻是有生命靈,所以蓋起來會讓她更健康。(記者林明佑攝)

張貴珠、張鳳英母女為族群內碩果僅存之技藝保存者。每段布疋上的圖文呈現出不同的象徵意涵,菱形代表祖靈的眼睛,時刻庇佑族人;線條代表通往祖靈福地的彩虹橋;線條交叉表示族人間應團結;斜紋如山形及波浪代表族人世代生存的山與水等大自然環境。

張鳳英表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就是很好的生活美學的展現,經挑技法的圖案都有特殊涵義和祝福意涵,如菱形代表祖靈的眼睛、米粒代表豐收、線條代表通往祖靈地的彩虹橋等,我們將美的概念融入在織品、服飾、生活物品、家庭擺飾等,展現了美學,傳達了概念,也傳承了價值。

張鳳英說,這件蓋被作品,是在40年前外婆為她準備的嫁妝,那從30幾年就使用它當作蓋被,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它,越蓋越暖好,外婆說苧麻織的蓋被,苧麻是有生命靈,所以蓋起來會讓她更健康。

張鳳英透過本次展覽呈現賽德克族女性從小到大與織布的關係,織布的形式呈現出不同功能,與賽德克族的祖靈信仰實踐Gaya及生活樣態息息相關。他也在都會區、各大學相關系所、國中小學種子教師、原鄉部落裡傳習,她指出認真的學員是永續傳承的希望,而她認為織布是開心的過程,幸福又溫暖,是思念外婆最好的方式,透過傳承先人的智慧,以織布的方式呈現賽德克族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