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人文創新筆記(愛樂、英雄、野中)

一、 台北愛樂

 

賴文福是台灣極少數的斜槓菁英,近四十年的人生一直遊走在藝術和醫學之間,也在這兩個領域都經營出令人注目的成果。我們一見如故,也都很關注的台灣文化,每次見面都聊得欲罷不能。

 

賴文福在1985年創辦了台北愛樂交響樂團,那個時候開始,他和這個樂團開始走向以音樂改造台灣的三意人生,把將小眾文化轉化成稀缺和價值。古典音樂在台灣的聽眾人數不多,但是對台灣社會卻意義非凡。愛樂樂團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而且是無法複製的社會記憶資產。台北愛樂讓台灣被看見和聽見。是我心目中結合創意、公益和生意的「三意事業」。

 

賴文福認為,一個樂團要成功,除了優秀的音樂家,更重要的是樂團的外部資源,也就是種種物力和精神的支持。他把每一次的海外演出都當成是意義非凡的外交活動,也屢屢用文化藝術為台灣外交突圍。這些創意和公益工作看來與生意無關,卻能對台灣產業界有更多的加分,幫台灣的品牌和產品注入更多的文化養分。

 

現在,賴文福正領導台北愛樂邁向全新的旅程,以「東亞樂派」為主題,由台灣發起,串連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的優秀樂團向全世界發聲。

 

二、 英雄之旅

 

「英雄之旅」這個說故事的架構由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在他所寫的《千面英雄》這本書裡提出。這個架構包含12個階段,從平凡世界、歷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師父、跨越第一道門檻、試煉、盟友、敵人、進入洞穴最深處、苦難折磨、獎賞、回歸之路、復甦以及帶著仙丹歸返等階段。這樣的架構是所有故事中恆久不變的主題,所有故事都遵循著這樣的模式,因為「英雄旅程」源自人心最深處也影響最深遠的元素。

 

瞭解「英雄之旅」的架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欣賞電影、小說等故事,同時也能啟發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勇敢踏上「英雄之旅」,活出自我、綻放生命。

 

三、 野中

 

1991 年11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了「創造知識的企業」這篇經典論文,這除了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有史以來第一篇關於「知識管理」的論文,也被公認是現代知識管理研究的代表作,從此奠定了野中郁次郎「知識管理大師」的地位。

 

野中的理論特別強調「由中而上而下的管理」的方法,認為中階主管在企業的知識創造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批判了西方某些管理思想領袖對中階主管的負面評價,並且認為他們是創新的關鍵。他說中階主管在知識創造中有極重要的作用,這些人為屬下提供了觀念性的架構,協助他們瞭解自身經驗的意義。他認為中階主管所發展的觀念性架構和高階主管的方向性架構的不同,中階主管是解決高階主管夢想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衝突方面的重要橋樑。

 

中階主管是結合高階和基層人員的策略的連結,是促進組織知識發展的關鍵性角色,並且能夠將混沌的情況導向有目的的知識創造。中階主管所發展出來的觀念性架構不同於高階主管的方向性架構,中階主管創造可由基層人員在公司內實際測試的中程理論。在由中而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中,中階主管創造容易瞭解和執行的觀念,以協助組織達成高階主管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