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免費諮商足夠嗎?來自心理師的真心話【免費心理諮商爆滿】

近年來,學生在學校或宿舍墜樓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令人惋惜。根據教育部統計,在2016年~2020年這五年間,國小至大專校院自殺通報案件數成長了8倍,更驚人的是,這些學生大多數「不知道」或「不想要」求助學校輔導資源。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8年~2019年間的青少年自殺案件中,有近七成的案例未曾尋求校內輔導資源。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是什麼?誰能獲得補助?

針對年輕人自殺防治,鼓勵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年輕人勇敢求助,並從前端接住高風險個案,衛福部則在八月鎖定年輕族群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以下簡稱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每人三次免費心理諮商。

2023年8月1日~2024年7月31日期間,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身分證件,前往配合的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就可以預約免費心理諮商,民眾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機構,不限於戶籍地或現居縣市。

有人會好奇,衛福部為什麼只鎖定年輕族群呢?

衛福部指出,15歲~29歲自殺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先鎖定15歲~30歲的年輕族群,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希望藉此找到憂鬱傾向的個案。換句話說,這次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高風險個案能及時被醫療團隊接住,從前端著手,降低年輕族群自殺率。

根據衛福部,「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三大重點包括:

  1. 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透過免費諮商機會,讓年輕人了解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

  2. 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提供年輕人多元的心理諮商服務選擇,並協助其了解心理諮商的流程與內容。

  3. 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透過心理諮商師的專業評估,將高風險個案轉介至精神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治療。

三次免費諮商夠嗎?作用為何?

有民眾懷疑,外面動輒6次、12次的諮商療程,衛福部的方案僅提供3次免費諮商,是否真的能接住有諮商需求的人?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諮商心理師黃楷翔表示,對於沒有諮商經驗的民眾而言,心理諮商就像一種罕見的藥品,不知道療效,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次的心理健康支持政策,正好能透過免費諮商機會,讓年輕族群一窺心理諮商的神秘面貌。

他提到,心理師公會曾討論過三次免費諮商的用處與重點,最後規劃出三個方向提供,諮商心理師在有限的諮商時間裡,來有效地評估個案問題。

重點一:評估

黃楷翔表示,第一次走進諮商室,心理師會先透過心理測驗與衡鑑,評估個案心理狀況,尋找個案潛在的心理創傷,或是沒有被滿足的心理需求,以設計適合的治療方案。

重點二:擴充當事人對自身困擾的理解

心理諮詢是藉由心理師的專業引導,協助個案自我探索、釐清問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數次諮商才能完成。

「如果個案覺得自己不太開心,我們會引導他,釐清所謂的不開心有哪些層面?是因為哪些事情不開心?未來要諮商時,該怎麼向心理師表達自己的問題?」黃楷翔說,三次的免費諮商雖無法完整解決難題,但心理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協助民眾更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未來若有諮商的需求,就能更明確、全面地和專業人員討論。

重點三:協助轉銜

三次諮商補助使用完後,若個案被心理師評估為高風險族群,將會被轉介至醫療機構;非高風險族群,則會在心理師的協助下,轉往免費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媒合至學校的輔導資源。

免費心理諮商 = 嚐鮮?

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只有年齡限制,任何符合規定年齡的民眾都能使用,本意為提升心理資源的普遍性,卻也引起外界擔憂,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讓很多其實不需要諮商的年輕人,都跑來預約心理諮商?

對於民眾「嚐鮮」的心態,黃楷翔卻樂見其成。「我覺得嚐鮮很棒啊!」黃楷翔認為,民眾如果滿意這三次的諮商體驗,以後有心理困擾時,就會更有意願向外求助,也會「呷好逗相報」,跟身邊的親友分享諮商的正面效果,達成推廣心理諮商的目的。

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鼓勵年輕人靠近、了解、多使用諮商,進而讓有自殺高風險的年輕人利用諮商降低自殺風險。然而,一次心理諮商大約是40分鐘至1小時,普遍的心理諮商一次療程約是十至十二次,即使是極短期諮商(焦點治療),也要至少六次才會結案。

僅靠三次諮商,就可以解決年輕族群的心理困擾,甚至讓他們放棄自殺念頭嗎?對此,心理師界有著不同看法。

三次免費諮商究竟有沒有用?心理師界有不同意見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理師指出,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犯了資源錯置的失誤,破壞了「分級醫療」的平衡。舉例來說,要治感冒、發燒、咳嗽等小病,民眾會優先選擇去住家附近的小診所或醫院,因此,當青少年有心理困擾時,也應鼓勵他們就近求助學校輔導中心和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要是效果不理想,或需要醫療機構介入,再到付費諮商診所和精神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他談到,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像是開了一條捷徑,讓所有人都到付費諮商診所和精神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他擔心,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用相對昂貴的資源,做沒有分級的醫療服務,「如果學生最後都要被轉介回學校輔導室,那一開始鼓勵他們去外面診所諮商的意義是什麼?」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也認為,各縣市原本就有社區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免費的諮商服務,但是現有量能相當不足,政府應該把資源運用在這些現有管道的拓展,給各單位聘用更多心理師,補足學校和社區的諮商人力,讓所有市民都能分配到足夠的心理諮商資源。

衛福部心健司長:高風險族群才是關懷的重點

針對心理界的擔心,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強調,這次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把重點放在已經在危險邊緣、即將走向自我傷害的年輕人,希望及時將他們轉介到醫療院所。因此,衛福部與七大公、學、協會討論後,決定提供年輕族群三次免費諮商,心理師的責任就是要在這三次諮商內,篩選出高風險族群,轉銜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治療,「最重要的目的是接住高風險個案」。

陳亮妤說,心理症狀較輕微的民眾,可以自行選擇至學校輔導中心或各縣市心理諮商服務據點尋求協助,而症狀較嚴重、甚至有自殺念頭的高風險族群,衛福部則希望能用三次免費諮商作為誘因,鼓勵他們向醫療團隊求助,讓專業醫療資源能夠即時介入。

至於為何不把這些資源挹注在現有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陳亮妤回答,兩者並不排斥。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是近年才開始推行的措施,全台目前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已有三十七家,仍在持續佈建當中。為了提高心理諮商資源的可近性,衛福部選擇和全台各縣市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與醫療院所合作,目前已有四百多家加入簽約,遍及全台各地,民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或是住家附近的諮商所進行預約。陳亮妤進一步表示,兩者齊頭並進,才能提供民眾多元的心理諮商服務選擇。

自殺防治是一個牽涉甚廣,需要長期抗戰的問題,並非單單一個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就能完成。陳亮妤強調,唯有政府、學校、民間共同合作,透過後續政策多管齊下,連結各方資源,才有望在未來降低年輕族群自殺率。

【免費心理諮商爆滿】系列報導:

(責任編輯:劉茵琪)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年輕族群免費諮商爆滿!家長該如何看待孩子的諮商需求?
從孩子的變化中,發現孩子的內在生命力
家有 ADHD 孩子怎麼辦?給家長的教養實戰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