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完備蛇毒血清】都卜勒原理偵測 可不須手術

記者林彩瑜/專題報導

三總急診部主治醫師何政軒表示,遭毒蛇咬傷,先讓傷者冷靜,勿以口吸毒、刀割放血、束帶止毒等錯誤方式急救,避免傷勢擴大。

何政軒攻讀臺大毒理所博士班,對處理急診毒蛇咬傷與中毒有多年經驗。國內蛇毒血清齊全,由疾管署主導研製共有4種血清,2種為雙價血清(同時治療2種蛇種),另有單價血清、抗鎖鏈蛇及抗百步蛇血清。其中,抗鎖鏈蛇血清較為罕見,遭蛇咬傷盡速就醫,由醫師判斷施打何種血清,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未即時治療 恐現腔室症候群

何政軒強調,患者若未即時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療,會出現腫脹、疼痛與麻木的「腔室症候群」,抗蛇毒血清可降低死亡率,但對於局部毒性仍未有顯著效果。舉例來說,遭龜殼花或青竹絲等蛇類咬傷,蛇毒易致傷口組織持續腫脹,過去常與外傷導致的「腔室症候群」混淆。

所謂「腔室症候群」是指腔室內壓力過大,進而壓迫血管與神經造成壞死,需實施筋膜切開手術。近來許多文獻指出,響尾蛇科的蛇毒主要作用於皮下組織,造成組織間水腫,並不會進入肌肉層中,這與外傷的腔室壓力形成截然不同。

蛇傷患者接受筋膜切開術,不僅痊癒時間長,且可能造成局部組織傷害。何政軒表示,2017年起,三總急診部使用超音波定位組織水腫的位置,確定腫脹是位於皮下層或肌肉層,並用都卜勒原理偵測腫脹處標定血管,藉以判定患者是否發生「腔室症候群」。有此技術後,三總急診處理的蛇傷患者,幾乎不須實施手術,平均1至2日就可出院。

肢體末端被咬傷 蛇毒濃度高

傷口潰爛與感染,是處理蛇咬傷要考慮的問題。何政軒舉例說明,遭龜殼花或青竹絲咬傷,傷口以腫脹居多,但如果咬傷於肢體末端,如手指等部位,因手指狹小的解剖空間,蛇毒濃度相對高,局部組織壞死的可能性升高,臨床處置須觀察是否進行傷口清創。此外,遭眼鏡蛇咬傷後,則有相當比例進展為傷口潰爛壞死與抗藥性細菌感染,適時的清創手術介入與抗生素預防,是常見的臨床處置。

雙價血清。(三總提供)

毒蛇防治要項。(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