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籲做好防護】異位性皮膚炎趨增 勿輕忽

記者林彩瑜/專題報導

異位性皮膚病會讓皮膚乾燥、起紅斑,搔癢不已,患者相當苦惱。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主治醫師陳奕先表示,近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有上升的趨勢,民眾不可輕忽。

反覆發作 盛行率上升至6.7%

陳奕先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持續或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據統計,其盛行率上升至6.7%。主要症狀為皮膚乾燥及搔癢,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即出現,大部分的患者會在10歲左右症狀緩解,但有4分之1的成人型異位型皮膚炎患者,症狀是在成年後才出現。

陳奕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包括遺傳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患者的皮膚保濕因子不足,導致皮膚乾燥及屏障功能受損,再加上免疫失調,使皮膚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另外,環境或是食物中的過敏原,也會誘發或加重發炎反應。

嬰幼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頰及手肘、膝蓋等伸側部位,呈現紅色的丘疹或小水泡,常伴有滲液或結痂;幼兒及成人期,好發在脖子、肘窩、膝蓋窩等處。

患者該如何判定是異位性皮膚炎?陳奕先指出,病灶出現在前述的部位,皮膚搔癢,病程持續或反覆發作逾6個月以上,個人或家族中有過敏體質,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若符合3個以上條件,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陳奕先指出,依據病灶部位及嚴重程度,給予外用藥物如類固醇藥膏、局部免疫調節劑,必要時搭配照光治療、口服藥物或生物製劑等,都能有效控制。

陳奕先提醒,患者日常生活注意幾件事可減輕症狀不適,加強皮膚保濕,勤擦乳液。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並應選用溫和且pH值呈中性至弱酸性之清潔劑,避免過度清潔。洗澡後皮膚還呈濕潤狀態時,盡快擦乳液,乳液應挑選成分單純,且不含香精。

另外,要避免接觸過敏原,常見之過敏原如塵蟎、動物的毛髮或皮屑、特定食物等,如果能做到平時小心,可以降低發作頻率。

近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有上升的趨勢,不可輕忽。 (三總提供)

異位性皮膚炎有上升趨勢不可輕忽。(三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