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總體檢 這家科技大廠「雞蛋都放在中國」風險最大

5月31日中國宣布中止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134項產品關稅減讓,據我國經濟部統計,受影響的產品包括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2023年這些產品銷往中國產值約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約2%,衝擊在可控制範圍內。因應企業在中國經營風險提高,最新一期的《財訊》雙周刊特別針對上市櫃公司的中國投資部位進行總體檢,檢視哪些產業與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挑戰加大,哪些公司的應對實力較強?

報導指出,美中經濟戰是一場持久戰,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一再警告「中國產能過剩」將衝擊全球,中國將低價產品出口到全世界,打亂產業利潤。從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投資成績單,可以看出因應中國風險的能力及實力。

根據《財訊》統計,全體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損失金額,以石化業的聯成化科最多,達13.2億元,比去年全年認列的11.6億元還多。聯成、台聚等規模小的石化廠,中國損失是拖累公司虧損的主因,中國石化業產能過剩,是殺價的源頭;而且聯成、台聚的中國資產淨值占股東權益比率都高於50%,顯示在中國的曝險比率高,調整較為困難。至於行業龍頭的台塑集團,台塑四寶的中國曝險比率以南亞的32%最高,風險相對可控,且集團早已開始移轉銷售區域,並轉往差異化高值產品。

<cite>中國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衝擊,經調查顯示石化、水泥業對中曝險比率較高。(財訊提供)</cite>
中國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衝擊,經調查顯示石化、水泥業對中曝險比率較高。(財訊提供)

《財訊》報導指出,水泥業也是台商早期投資的重點,因此像台泥、亞泥中國淨資產占股東權益比率都超過6成。線纜業的華新在今年的股東報告書強調,轉向高毛利的電網、高端的不鏽鋼、海外布局因應,且華新在中國的曝險比率不高,風險相對可控。至於玻璃業龍頭台玻,第一季中國虧損7000多萬元,且資產曝險比率達101%,賺賠和身家全押注中國,調整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櫃公司第一季的中國獲利,以鴻海認列433億元最高,較去年同期成長56%,且中國獲利占稅後純益的比率高達196%。過去幾年,鴻海的中國獲利都超過全公司的稅後純益,等於要靠中國獲利去彌補其他地區的虧損,中國對獲利的貢獻,從2021年第一季的107%一路升至今年的196%,中國廠對鴻海愈來愈重要,這和其他科技大廠很不一樣。

鴻海除了中國獲利貢獻大,中國資產曝險比率長年超過100%,今年第一季來到121%的新高,是台股市值前50大企業中最高,如果中國祭出利空的政策,鴻海承受風險也相對較高。近年來,雖然鴻海朝向伺服器、電動車轉型,也前往印度、墨西哥設廠,但是不管是盈餘或是投資,財務報表顯示的結果就是,鴻海的中國獲利及曝險比率仍持續上升。

<cite>鴻海中國資產曝險比率來到121%,是台股市值前50大企業中最高。(資料照,美聯社)</cite>
鴻海中國資產曝險比率來到121%,是台股市值前50大企業中最高。(資料照,美聯社)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的AI伺服器牽涉敏感技術,製造不在中國,但利潤又分到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再轉入台灣的鴻海,今年以來2家公司股價分別大漲。只能說,鴻海的獲利及資產部位都高度倚賴中國,來自美、中的政治變數相對台股其他大型科技股更大。

《財訊》指出,比對台灣上市櫃公司的布局調整,和中國獲利成績單,可以看出企業承受風險的能力,以及利潤分配的玄機。投資人除了看台面上的營收獲利,更應同步檢視中國風險,納入深層的結構性因素,才是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的投資之道。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