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躍居國際航運中心 全球第五大

根據今(二○一七)年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全球綜合實力國際航運中心前十名依序為新加坡、倫敦、香港、漢堡、上海、迪拜、紐約、鹿特丹、東京、雅典。其中上海靠著自由貿易區創新驅動效應,躍居國際航運中心的全球第五大。 有消息指出,目前每三只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貨櫃)就會有一只運到「一帶一路」伴隨此一策略的推進,預計到二○三○年,大概每兩只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就會有一只運往「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和智慧技術,徹底改變中國航運業的格局,呈現四個部分: 一、兼併重組使航運、港埠業越來越趨向集中,三大聯盟已占據全球八成的運力;二、港口企業面臨船舶聯盟化、大型化態勢越來越明顯,資源整合將改變港口的布局;三、智慧技術帶來顛覆性變革,如洋山港嘗試全自動化碼頭模式;四、中國港口格局從過去一城一港、一地一港,逐漸演變成「一省一港」,今後五至十年內,公共碼頭經營人的地位,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據指出,全球經濟正處於重大轉折期,中國大陸的航運業主要以資訊化、互聯網所引領的技術快速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不同行業間的融合發展,此為新的趨勢,航運和經濟正處調整期,企業正出現重組合併的態勢,航運市場形成三大聯盟,港口企業開始資源整合,此一大勢所趨下,將改變航運和港口的生態。 三大機遇促進航運業開始向好,中信證券高級副總裁、研究部首席策略師秦培景認為,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之下,港航業面臨三大機遇。 一是『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大部分是資源及能源,這為從事相關運輸的航運企業帶來大量貨源。可以發現,西端的整個西歐都是主要能源進口國,而東端包括日本、中國和韓國都是能源比較饑渴的經濟體。 二是基建需求的增量。根據亞投行的判斷,未來一段時間,整個亞洲區域基建的需求已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從需求來看,大部分都集中在交通運輸和能源領域。『一帶一路』沿線目前已有的一些基建規劃包括鐵路、公路及港口建設等,會使得未來整個『一帶一路』亞洲大陸板塊大部分港口規模和輸送量明顯增多。 三是貿易發展。全球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PMI已經連續12個月趨於擴張,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從來沒有過的。中國的出口從去年年中就已經很明顯開始向好,如果這種趨勢能夠持續,港航業復蘇程度定不會差。 目前,每3只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就會有1只運到『一帶一路』沿線相關經濟體。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預計到2030年,大概每兩隻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就會有1只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據指出,韓國今(二○一七)年八月船企接單量曾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但如以前八個月的船企累計接單量而言,中國仍然領先全球。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顯示,今年八月份,韓國船企接單量共計九艘、十三萬CGT,居世界第一,中國船企居緊跟在後,接單量計七艘、十一萬CGT,日本船企排名第三,接單量計二艘、四萬CGT,這是自今年五月被中國超越以來,韓國船企接單量首次奪得世界第一。 據統計,今年八月,全球新船訂單量總計三十三艘、五十一萬CGT,是七月四十四艘,一百五十七萬CGT的三分之一。 不過如用前八個月統計,全球新船訂單量為四百八十九艘,一千二百七十三萬CGT,與去年同期相比四百零四艘、九百零三萬CGT,足足成長了四十點九%。 據了解,今年累計接單量排名世界第一的依然是中國船企,共計一百九十五艘、四百二十二萬CGT,韓國船企接單量居世界第二,共計一百零四艘,三百四十八萬CGT。 截至上(八)月底,全球船企手持訂單量共計七千四百七十一萬CGT,手持訂單量連續六個月低於八千萬CGT,其中中國船企手持訂單排名居世界第一,共計二千五百八十三萬CGT,占全球市場的三十四點六%,日本和韓國手持訂單量分別為一千六百一十二萬CGT及一千六百一十萬CGT,各占全球市場的二十一點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