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像取經 擠掉陸青幸福感

旺報【記者王曉鈴╱綜合報導】 剛過完十一黃金周,大陸上班族在社交媒體上開始了「比慘」的新話題,諸如「比上班還糟心的事,是被堵在上班的路上」「別人上班像旅行,我上班像取經」「瀋陽地鐵早高峰把我擠瘦了」等留言,令所有網友心有戚戚焉。 大城市「通勤難」,是擺在大陸年輕人面前日益突出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極光大數據日前發布《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顯示,排名第一的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用時56分鐘;而排名第十的武漢,平均通勤路程8.2公里,用時43分鐘。 擠壓下班後學習時間 95後的河北女孩仲夏將通勤比作「取經」。為了省錢,她住在燕郊,工作卻在數十公里外的北京二環,上下班是她每天面對的痛苦經歷,公車還沒進站,她就開始思索要不要「放手一擠」。即使擠上了車,人多、堵車也讓人煩躁。 年輕人通勤困難帶來的後遺症,不只是往返的無奈,還得忍受日益增加的經濟成本,健康、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持續下降。 工作通勤「掏空身體」,假日休閒活動全以「補覺」代替,一到周末,就宅在家或睡半天。「大周末繞半個城過來見你」成為年輕人之間形容友情的最新流行語。此外,「通勤難」還擠壓了年輕人下班後的學習時間。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戈艷霞,也曾深受通勤困擾。為了協調一個課題,她每天在北京清華大學(西北五環)與中國社科院(東南二環)之間跑。 戈艷霞心中理想的租房位置處於兩地中間,但當時工資只有4000元(人民幣,下同),只好退而求其次,租了北京清大附近的小房間,「房租2800元,剩下的勉強夠吃穿行,不敢奢望其他消費。」 為了不耽誤工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在學校附近為父母租了房子,自己時常去「蹭住」,騎個自行車就能上下班。 公設趕不上城市發展 在葉堂林看來,通勤難,是每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瓶頸,這與大量人口湧向城市有關,也因為規畫部門前瞻性不夠,造成公共設施系統趕不上。 戈艷霞3年前曾對北京青年人口發展狀況進行調查發現,該群體平均每天通勤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數比例高達63.19%,通勤壓力明顯高於總人群平均水平。 在大多年輕人眼中,眼下最要緊的還是提高通勤舒適度。葉堂林建議解決之道,可以提高車站密度,調整公車網的覆蓋密度,針對不同人群的開設快車、慢車,並在一些大城市打造「公車+地鐵」與市郊鐵路、城際鐵路的通勤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