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新文明病:大腦操過頭,怎麼休息還是累

【作者:鄭閔聲/出處:Cheers雜誌212期/圖片來源:廖祐瑲】

「人的工作與生活,都被大腦所控制,腦細胞活動狀況不好,效率就會低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指出。「適度讓大腦休息」是化解一切問題的根本,因為這個只占體重2%,卻消耗人類20%能量的器官,一旦過度使用或長期承受壓力,都可能造成神經細胞疲勞,進而引發情緒低落、精神不濟、記憶力與專注力下滑、工作產能不佳等狀況。

「腦疲勞」,是個令人玩味的字眼,畢竟許多科學研究皆證實,人類的腦部與肌肉類似,都是愈練愈發達,長期不動腦容易退化。但正如同鍛鍊肌肉時必須量力而為,以防運動傷害;大腦的能量也不是毫無上限,劇烈活動後必須定期關機,才能恢復正常的運作。

「腦部的心智能力(mental capability)是有限的。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遊戲角色的體力值,假設原本是100,做完一件事可能剩下80,低於一定數字就無法繼續行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郭文瑞用一個生動的例子,解釋大腦為何可能過勞。

心理醫師久賀谷亮在《最高休息法》一書中,則明確指出腦部疲勞和肉體疲勞具根本性的差異。 縱使躺在床上、泡溫泉,看起來是讓「身體」休息了,但大腦疲勞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持續累積。從另一面來說,所謂的疲勞感本身就是種腦部現象,亦即腦部的疲勞會優先於肉體上的疲勞,將「好累」的感覺帶進心裡。

若沒有讓大腦真正休息到,自然擺脫不了「怎麼休息都還是累」的迴圈。 造成大腦「使用過度」的原因很多,在平均工時排名全球前段班的台灣,超時工作、睡眠不足、情緒高壓,都可能影響腦部效率。但除了上述外顯因素,還有兩個隱形殺手,存在現代人生活周遭卻不易察覺。

精力殺手1:資訊超載

即時訊息傳不停,沒有下班時間

「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意指當資訊量超過決策者所能負荷,決策品質將隨之下降。當網際網路普及,這一點尤其引起廣泛重視。因為寄發電子郵件的成本遠低於實體郵件,一般人每天可能收到上百封信。光是「清空垃圾郵件」,就足以耗費大量心神。

精力殺手2:注意力當機

用網路「成癮」,為小事耗盡腦力

「除非經過特殊訓練,否則人類神經系統,天生就是習慣一次做一件事,」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世彬分析。Multi-tasking(一心多用)很難把事情做好,即使一件事做了一陣子感到疲憊,但透過上網、看影片尋求感官刺激,過程中腦部仍在處理訊息,並沒有休息效果,再回到工作上,反而更不容易凝聚注意力。

郭文瑞也強調,人腦在專注一件任務時表現最佳,一心多用是既耗腦力又無效率的運作方式。「大腦的注意力網路不斷轉換,就像一個人在很多個點之間疲於奔命,結果當然不好,」郭文瑞補充。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快樂工作人網站》

※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延禧攻略》設定大烏龍!什麼才是真歷史?
除了方便 大陸居住證沒告訴你的事
七成年輕人支持中華台北 蔡英文須臨崖勒馬
從小黨分合看見領袖格局
接案維生靠這三點 揭開十年不工作的秘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