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精神不濟怎麼辦? 年假後有「時差」

上班精神不濟怎麼辦? 年假後有「時差」
上班精神不濟怎麼辦? 年假後有「時差」

【文/葉語容 圖片提供/黃彥霖、達志影像】

李太太睡眠本來就不好,過年期間事情又多,祭祖、大掃除加上大小紅包要張羅,讓他手忙腳亂。年後雖然回歸正常,但他的失眠似乎更嚴重了,只好求助睡眠門診。在諮商室裡,心理師正試著找出原因。

「我每天看到太陽下山,就開始煩惱,怕晚上又失眠耶!不知道是不是更年期的關係?」李太太常常覺得自己整晚沒睡,總在半睡半醒間,周圍的環境音都聽得清清楚楚。

心理師:「失眠的原因很多,我們用儀器追蹤發現,您晚上是真的有睡著,所以可能是壓力讓您睡不好。」

「壓力?心理師你在開玩笑吧!我已經退休、錢也夠用、小孩都長大有自己的生活,哪有什麼壓力啊?」他說。

接著,只見心理師會心一笑地回答:「那,您認為過年的忙碌、常常擔心失眠,是否也是一種壓力呢?」

「啊!」她這才恍然大悟……

年假往往長達9至10天,每人作息都跟平常大不相同:大掃除、準備聚會、出門玩或串門子,到了晚上,繼續玩線上遊戲、追劇、守歲、打通宵麻將⋯⋯越夜越美麗,反正隔天就算睡到下午也沒關係。

所以,到了收假前幾天,身體怎可能心甘情願離開這種「無限的放縱」?曾有門診醫師粗估,年後因失眠求診的人數,比平時多了2成,原本就有失眠困擾的人,也更易加重。年假結束後,如何快點恢復生理時鐘常軌?以下我們邀請心理師分享做法。

規律起床時間 調適「時差」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睡眠中心的臨床心理師黃彥霖建議,「最理想的情況」,是不管多晚睡,假期時早上起床時間最多比平常延後30∼1小時,避免超過1小時。假設真無法放棄熬夜的誘惑,建議將假期分半,前半部可以自由自在,但後半部要陸續「校正回歸」,每天更早一點起床,逐步調整生理時鐘,避免收假前1、2天才開始調整,而使生理時鐘跟不上收假速度。

黃心理師說:「請儘量維持每天早上起床時間不變,最多不要比平常延遲超過1小時,這樣的話,白天雖會比較累,但是不會陷入晚睡、晚起的惡性循環。除了規律起床時間,若需要中午午休補眠,午休時間宜控制在半小時內,因如果午休超過半小時,可能會影響晚上的睡意。當白天『撐過去』、累積足夠的睡意,這天晚上一定會比平時更早覺得疲倦,此時就可以順著睡意早點入睡,如此一來生理時鐘就比較不會打亂。」

不過,「撐過去」是知易行難,一不小心就會「破功」。黃心理師也提供一個參考的做法「白天時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容易撐到晚上。」例如:前一晚因打麻將晚睡,早上又不能晚起,那麼就建議白天繼續打麻將,或其他會令人投入、忘記睡覺的事,中間午休建議控制在半小時內,傍晚時就可能出現睡意,此時就可以開始準備吃飯、洗澡、早點入睡。

假日狂補眠 正常嗎?

「有一類人,平時總覺得睡不飽,趁著假日狂睡,生理時鐘當然會亂掉。」黃心理師建議這族群朋友,也可遵循「起床時間固定」的原則,另外還要留意睡眠品質是否良好。睡眠品質如果不好,即使睡再久也可能精神不濟。「其實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但原則上好的睡眠品質,比睡眠長度重要。」黃心理師補充。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真的欠下「睡眠債」還是偷懶賴床?黃心理師笑著回答:「從入睡的時間算起,到『自然醒』的時刻為止,這個長度原則上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睡眠長度;中間若有起來上廁所不算,但如果自然醒後又告訴自己『時間還早,可以多睡一點』,之後的時間就不能算進去。所以,若想要找出自己所需的睡眠長度,建議可以利用放假時自然睡、自然醒的睡眠時數,來找出自己需要的睡眠長度;如果這個時數比平常的睡眠時數多很多,就可能反映出日常的自己恐怕是睡眠不足,也就是『真的欠睡眠債』;至於如果是自然醒來後,讓自己多睡一點的,那通常就是在賴床。」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假日會狂睡補眠的人,先弄清楚,到底是真的睡不夠,還是只想「耍廢」。如果真的欠了睡眠債,可以進一步找出睡眠不足原因,再做調整。

總自覺睡不飽的人,還有另一情況,可能是「睡眠品質差」。例如:淺眠。所以需要更多睡眠時間消除疲倦,黃心理師指出,這類情況需要探討睡覺時,潛在的壓力如何影響睡眠過程中的睡眠品質。「睡得多不一定睡得好,睡眠品質更重要。」潛在的壓力既是「潛在」的,也就不是當事人容易自我察覺的,往往需要心理師幫忙抽絲剝繭找出原因,或教導放鬆技巧。

「據研究顯示,真正欠睡眠債的人,即使後來補足相等的時數,但因此流失的生理或認知功能損失卻是無法補足的」黃心理師補充。

假設,A先生最近每晚需要睡足7小時,但常熬夜打麻將只睡3小時,並利用打完麻將後的白天再補回4個小時的睡眠,這樣算起來雖都是7小時,但後者的反應力、專注力、邏輯判斷力等,都會發現比不上前者。

究竟後續要補多久時間,才可能讓生理或認知功能能力恢復到平常的良好狀態?黃心理師說:「因為睡眠的個別差異性大,所以不容易做出這類似的研究。」但可以遵循的原則是,好的睡眠是「品質好又一氣呵成」的睡眠,不一定非得時間長。另外,有些人不是睡得多,反而是睡得少、難以入睡,或淺眠。黃心理師說:「有些比較極端的例子,就像前面提到的李太太,太陽下山就開始煩惱晚上睡不著,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憂慮就越大;每天都這樣擔心著,久而久之『擔心失眠』成為他失眠的主要壓力源,至於一開始導致失眠的原因,早已不存在。」

建立睡前儀式感 有助放鬆入眠

出現輕微失眠現象時,黃心理師建議可依以下方法試試;若改善程度有限,可進一步求助各大醫院睡眠門診,「建議不要只依賴藥物,其實還有許多方式可以改善」。

影響生理時鐘的因素很多,但佔1天1/3時數的睡眠一旦被打亂,就會像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影響白天的工作效率跟精神集中度,花了許多時間事情卻什麼也沒做好;還有許多人想在假期時放縱一下,或者平時上班已經很累,回到家繼續追劇、打遊戲到半夜2、3點,這些並不是不知道「應該」早睡,而是更想要「追尋自己的自由」,但就是這樣的矛盾心理,影響著作息。

影響睡眠的因素很多元、也很隱微。本篇心理師黃彥霖提出的方法,並非要我們「別做想做的事」,反而建議「繼續做喜歡的事,但也要記得規律起床的時間。」這一舉兩得的做法,就像某廣告語所說的「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