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海外中文媒體成統戰對象 瑞典學者:中共找上小眾右翼媒體擴大宣傳管道

2021年,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曾強調,必須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瑞典國家中國問題研究中心30日刊登研究報告稱,中國駐瑞典大使換人後,官方發言變回較外交模式,但也接觸當地小眾右翼媒體,拓展「講好中國故事」管道。

瑞典國家中國問題研究中心(Swedish National China Centre)成立於2021年,是屬於非營利組織「瑞典國際事務協會」(Swed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的獨立單位。撰寫該報告的艾克(Erika Staffas Edström)是該中心分析師,曾旅居中國7年,並在瑞典駐中國大使館及中國瑞典商會任職。

艾克指出,中共正加強努力強化其全球影響力,旨在塑造國際對中國看法符合其利益,而控制資訊和提倡政治宣傳是中共的政治優先要務,因為若不這麼做,可能為中國國安與政治穩定帶來風險,所以海外新聞媒體成為中共努力在中國境外拓展影響力的主要對象。

報告提到,隨著習近平控制海外華人的力道增大,海外中文媒體傾向中共的情況增加,而中共主要靠統一戰線來達成此目標,像是與當地編輯團隊密切合作,以及擴大接觸當地華人的管道,且當媒體論述激勵友中觀點、懲罰異議,導致多國的中文媒體報導品質、言論自由及獨立性下滑。

報告說,光在歐洲就有超過100個這類對中共友善的中文媒體,主要在英國、愛爾蘭、法國、德國和北歐國家。該中心2023年的深度報告發現,這些媒體和中國當局及統戰部門有聯繫,而中共透過內容共享協議來免費提供內容,以及贊助新聞工作者訪問中國,以報導中共的論述。

<cite>瑞典防疫,瑞典疫情。瑞典與中國關係每下愈況,至少5城市與中國城市解除友好關係。(AP)</cite>
瑞典防疫,瑞典疫情。瑞典與中國關係每下愈況,至少5城市與中國城市解除友好關係。(AP)

藉海外中文媒體進行統戰

報告點名北歐綠色郵報網(Green Post)、北歐中華網(Chinese Online)、《北歐時報》(Nordic Chinese Times)和《北歐華人報》(Nordic Chinese Newspaper)4家瑞典當地中文媒體,其均在2010年代中期成立,論述都友中,每天觀看人次約6000至10000,且都有微信與X等社群平台帳號,「但互動程度看起來頗低」。

艾克直言,這些海外中文媒體的存在並無問題,可是與中國當局的合作引起關注,而這樣的合作壓迫對中共的獨立批評新聞,並讓中共以此宣傳支持其論述,同時幫助中共觸及新讀者,且有使非民主論述在瑞典社會合法化的風險。報告亦稱,中國大使館鼓勵這些媒體接待中共訪團。

報告提到,瑞典2024年4月依據《外國人特殊管理法》(Special Controls in Respect of Aliens Act)決定驅逐北歐綠色郵報網和北歐中華網的擁有人,且司法部駁回其上訴,且瑞典安全署認為此人對瑞典社會造成嚴重威脅。另外,此人2006年起在瑞典工作,包括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任職15年。

報告表示,此人還創立英文版的中歐對話(China-Europe Dialogue)網站,刊登中國官媒、統戰部門相關組織的內容,還讓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免費發表文章。不過中國目前對此事的公開回應相當溫和,就連發言屬鷹派的《環球時報》都只批評,該決定出於政治動機,且使雙邊關係惡化。

艾克說,最強硬的回應反而來自《北歐華人報》,指責此事「讓瑞典和中國多年友誼蒙上陰影,損害雙邊人民利益,且使在瑞典工作、求學和生活的中國人感到緊張,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和影響」。報告說,瑞典早在2009年就驅逐過中國《人民日報》特派員及其在中國大使館擔任新聞官的太太。

<cite>參加中共二十大活動的中國媒體記者(資料照,AP)</cite>
參加中共二十大活動的中國媒體記者(資料照,AP)

批評媒體報導、威脅記者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2012年發布的報告稱,2009年驅逐事件標明中國執行情報任務的改變,而假冒新聞工作者已是眾所皆知的方式,英國2020年就驅逐3名假冒新聞工作者的中國國安部人員。對於和瑞典當地媒體的往來,2018至2021年間,時任中國大使桂從友展開針對瑞典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密集行動。

艾克提到,瑞典電視台(SVT)發現8間瑞典媒體中,有4間因不同事件被中國大使館找上,不只批評他們的報導,還直接寄電子郵件給記者,甚至認為記者應停止報導有關中國的內容,否則會「面臨後果」。SVT也收過中國的威脅,被警告其職員可能無法獲得中國簽證。

2022年,中國大使由崔愛民擔任至今,其公眾外交出現轉變,官方發言回到較外交模式,但依然批評瑞典政治人物與台灣駐瑞典代表接觸。艾克說,崔愛民在瑞典主流媒體曝光度也沒桂從友高,不過仍會投書,同時接觸周刊《無產階級報》(Proletären)、《聚焦中國》(FokusKina)等利基媒體。

報告直言,中國的政治宣傳也滲透瑞典國家電視台,因瑞典教育廣播公司(UR)2020年播出中國五洲傳播中心(CICC)製作的紀錄片,而CICC隸屬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被揭露CICC是紀錄片製作者之一後,UR隨即自其平台移除此關於西藏的紀錄片。

報告稱,中國也向瑞典媒體付費刊登文章,像是《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2016年就收費刊登時任中國大使的全版文章,表達中國的南海論述。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示威,香港特區政府就在瑞典《每日新聞》(Dagens Nyheter)付費刊登文章。

<cite>2024年3月11日,瑞典國旗在北約(NATO)總部升起。(AP)</cite>
2024年3月11日,瑞典國旗在北約(NATO)總部升起。(AP)

右派另類媒體成新目標

2023年11月,瑞典網媒《新聞之聲》(NewsVoice)和《新日報》(Nya Dagbladet)參加中國大使館贊助的訪中行程。報告說,這2家媒體均成立於2012年,前者被認為散布陰謀論,後者則是右翼媒體,且訪中期間拜會隸屬中國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報告指出,這之前沒有看過瑞典的非華人媒體獲邀參加中國出錢的訪問行程,而在訪問中國後,《新聞之聲》刊登有關中國發展及治理的正面文章數增加,有些報導更是依據中國官媒的內容,而崔愛民也多次在這2家瑞典媒體投書。此外,與中國統戰網絡有關的組織和個人在《新聞之聲》發表的文章數也增加。

加拿大「公民實驗室」(the Citizen Lab)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實際上在中國境內運作,卻使用外國網域的「當地」媒體至少有123個,而用瑞典網域的Luddpress.se是其中之一。艾克認為,儘管中國在瑞典資訊版圖的影響仍有限,但瑞典媒體一直符合中國官方論述,未來恐怕會影響瑞典人的看法。

艾克直言,若瑞典媒體或政治人物進行自我審查,或避免遭中國報復,就會創造出對中共更有利的環境。她表示,雖然瑞典中文媒體、利基媒體的受眾沒主流媒體的多,依然巧妙地影響瑞典輿論,塑造瑞典人對中國和中共的看法,強調中共和這些另類媒體的接觸應特別關注。

艾克寫道,部分這類媒體基於歐洲右派對中國的質疑,先前都是對中共有所批評,而中共與這些媒體發展關係,顯示其拓展影響力的適應性且富有經驗,「透過和另類媒體往來,中共利用多元管道宣傳其論述,確保訊息可傳得更廣、滲透更深」。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