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讓政治產業之弊害了淨零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新書《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The Politics Industry),由企業家凱瑟琳‧蓋爾(Katherine M. Gehl)與商業策略家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合著,點出自美國建國來所奉行的民主「政治」,至今已出現諸多弊端。筆者反思,承繼中華文化從大陸轉進台灣逾70年的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是解嚴迄今已三次政黨輪替),也難逃「政治產業」的失能弊端,亟需深切反省,痛改前非!

蔡政府治理失能已成常態。不論是對最大在野黨清算;關掉中天,箝制媒體言論自由;疫情嚴峻之際以疫抗中;甚至為奉行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蔡政府公然違背公投以核養綠民意,能源配比被迫在無核可用之下,以高石化燃料占比的532政策請鬼拿藥單。來之不易的民主、法治成績,在政客消費「政治產業」下,幾乎蕩然無存,乃百姓之禍!

然而,人民遇到政治產業中,善於創造「亡國感」的黨,或出於思慮未周,也可能是無奈默許,給了破壞「文官體制」的政黨機會,導致政治產業裡,做秀的總比做事的還多。可悲的是,正因為任期保障,人民一旦「錯選」,一忍至少四年!對於蔡政府能源政策無方,犧牲下一代的福祉,人民能做的只剩下忍耐?

顯然,公民素養及教育可說是2022地方、2024總統大選不可或缺的功課,如何不隨特定政黨「撿到槍」起舞,讓每張關鍵選票都蓋在對「淨零碳排」有幫助的政黨之上,是選民不容放棄的權利,也是為了下一代幸福應盡的義務。過去選民習慣以兩岸議題作為衡量政黨的重要標準,但當前的台灣有比起兩岸關係更嚴峻的挑戰──2050前達到「淨零碳排」。

基此,如何擺脫政治產業的沉痾拖累,在氣候緊急下做正確布局,筆者提出以下觀察:

一、為了下一代,拒當錯誤能源政策的溫水青蛙!

民進黨執政8年以來,即便再多的抗中謀獨,不能改變的是台灣經濟依賴最深的仍是大陸。本於兩岸歷史、血脈及長期交流的感情,筆者尚能放心兩岸不至於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然而,對於更棘手的「淨零碳排」,人民卻未意識到政府的「高石化燃料占比的能源方案」,對於2050達成淨零碳排根本痴人說夢!蔡政府以非核家園、增氣減煤的慢郎中方式簡直溫水煮青蛙。過去,多數人民對政治是冷漠的,但面對比疫情、兩岸問題影響更鉅的「氣候緊急」問題,此時人民已無袖手旁觀的本錢!

二、加速淨零碳排,無能政府難竟其功。

馬政府時代通過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3條自始包括風、光、地熱等再生能源,但隨後的蔡政府卻僅押寶在風力、太陽能等。「風光發電」要能穩定供電仍待努力;對比之下,政府長年忽視極富潛力的地熱,許多開發案卡關在環評阻礙、長期荒廢,近期清水地熱開發案乃難能可貴的成功案例,蔡政府必須從基礎法規著手,加速推動地熱發電步伐。

畢竟,能源法制未與時俱進是發展遲滯主因。經濟部雖訂有「能源安全關鍵指標」,但至關重要的再生能源種類、裝置時程、相應政策均付之闕如,導致像清水地熱般「明確的裝置容量」明明是應受鼓勵的再生能源,卻顯然劣後「風光產業」。顯見,過去民進黨對於兩岸缺乏以小事大的智慧,而今落實淨零更束手無策,但面對「2050淨零碳排」壓力,我們還有幾個十載可消磨!?

當台灣站在減碳關鍵的十字路口,任何決定均攸關下一代幸福,此時卻沒有政府作為減碳巨人,為人民、企業披荊斬棘、指點迷津!基此,接下來的每次選舉,都是氣候治理能力的信任票,人民應該擦亮雙眼,別讓政治產業之弊害了淨零!(作者為納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