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量化的價值

作者:蔡里長


世大運宣傳和開幕以及選手實際表現落差很大,如果大家事先知道開幕這麼棒,對選手也有高度的期待,那門票怎麼會賣不出去呢?

不過,今天要講的故事主場景不在世大運的會場內,而是在會場外,那場擾亂選手進場搞得群起撻伐的反年改陳抗事件,代誌很大條,相較之下,遊行花車像靈車,就顯得沒什麼要緊。

陳抗事件發生後,網路的文章飛來飛去,罵的力道不輸給軍警的槍砲彈藥,其中一篇我覺得思想精闢,也點出了整個事件的關鍵。那篇文章題目叫「為什麼反年改世大運陳抗,引起的負面感受這麼大?」

意思大概是說,價值可以區分為兩類,一種是可量化價值,是可以用錢來評估的,一種是不可量化價值,也就是不可用錢來計價的。

過去的陳抗事件可能會造成附近商家生意暫停,造成可量化的價值損失,卻相對可能創造不可量化的其他價值,例如洪仲丘陳抗事件的結果,是大家對軍中人權的更加重視,這就是不可量化的價值。

就像多年前某個廣告,某某商品….XX元、某某商品….XX元…..但陪兒女一起成長(舉例),無價。廣告的訴求是用可量化的價值去換不可量化的價值,人們辛苦工作賺錢,冒著過勞的危險,每個月拼幾十K,不就是為了換取自信、成就、尊榮、天倫之樂等不可量化的價值嗎?

而世大運的陳抗事件,創造出的價值剛好相反,他們造成的可量化價值損失可能不高,但傷害的卻是不可量化價值,簡單說就是傷害到國家的榮譽,翻成白話就是「丟國家的臉」!

所以事情才會那麼難以善了。

這種「可量化價值與不可量化價值」的論述,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例如一個人打拼成功,他的所得也許是驚人的天文數字,這是可量化的價值,但人們更感興趣的可能是故事裡不可量化的價值,例如主角奮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勇氣、智慧、堅忍之類的,那才是感人的地方。

最近有電視台專題報導一對賣水餃的青年夫妻,故事是說,他們的水餃皮有很多種顏色,之所以會有那麼多顏色,是因為男主角自幼是由祖母帶大,祖母年紀大了,食慾不佳,男主角為了讓祖母有足夠的營養,跟妻子兩人不斷研究,變換水餃口味,為的是讓年老的祖母可以吃得下去,於是出現不同顏色的水餃。

這種故事很感人,因為他訴求的是不可量化的價值—親情。

今天的文章沒照片,所以最後要加個小故事,以滿足編輯台的要求。

話說越南新住民阿英,嫁來台灣時比先生小差不多30歲,而且被告知娶她的原因是為了照顧生病的婆婆,她的價值感被貶得很低。

婆婆往生後,先生已經超過中華民國法定的老人年紀,阿英得扛起維持家庭生計的責任,她從日薪台幣百元的工作做起,之後幫人打掃房子,勞力像橘子汁一樣每天被榨光,有一次騎機車到嘉義縣洗房子,途中還發生車禍,差一點截肢。

這些困難都沒有打倒阿英,她一直奮鬥一直奮鬥,17年後她在嘉義市政府附近開了一家越南麵館,開幕當天來捧場的,很多都是以前她幫忙洗過房子的老朋友。

這畫面令我相當感動,重點不是阿英最初在台灣打工賺多少錢?她幫人洗房子一天賺多少錢?她賣麵一天賺多少錢?而是她在非常不利的環境中殺出重圍的奮鬥精神。

有空到阿英的店吃碗麵,體會一下那種飛過國境、超越族群、世界級的不可量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