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瘦筆」堪稱減肥神藥?原理為何?有何副作用嗎?拆解75%肥胖患者棄用真相

不必忍受運動勞累、嘴饞痛苦,就能輕鬆擁有理想體型的「瘦瘦針」,被宣傳是新的「減肥聖杯」,更被認為足以催生出下個一兆美元市值企業,然而近期幾則新聞顯示,瘦瘦針可能沒有宣傳得那麼商機無窮。

瘦瘦針是指基於胰高血糖素樣肽-1(後稱GLP-1)開發、或類似效果的減肥藥物,這本是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因為其抑制食慾的特性而發掘出減肥功能。

禮來(Eli Lilly)、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兩大藥廠都積極開發出Zepbound、Ozempic、Wegovy等減肥藥,甚至引來Calibrate、Noom等新創想要分一杯羹。

75%民眾瘦瘦針用不到兩年,或影響減肥藥市場看法

肥胖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全球超過10億人面臨肥胖問題,相當於每8人就有1人體重超標,並是第5大死因,減肥自然成為巨大的商機所在。高盛就預估,隨著肥胖人數快速增加,減肥藥有望在2030年時締造規模1,000億美元以上的龐大市場。

obesity-993126_1280.jpg 圖/Pixabay
obesity-993126_1280.jpg 圖/Pixabay

加上好萊塢明星近年的推波助瀾,使得這種見效快速、無須強大意志力的減肥方式讓消費者趨之若騖,只消定期挨上一針,即可不費吹灰之力甩掉滿身贅肉,研究中可減少施用者多達20%的體重。

但實際狀況中,大多數民眾都不會使用瘦瘦針太長時間。醫藥福利管理公司Prime Therapeutics的研究指出, 68%的民眾會在12個月以內停止施用GLP-1藥物;另外大約75%肥胖患者會在兩年內停止施用Ozempic、Wegovy。

無論原因是無法忍受噁心等副作用、不想永遠當個必須定期挨針的藥罐子、認為已瘦下來可以自行控制、又或者無法持續承擔其高昂的醫藥費用,結果而言,絕大部分民眾都不會長時間施用瘦瘦針,可能影響外界對減肥藥市場前景的看法。

瘦瘦針的價格時常是討論焦點,在沒有保險給付的情況下,病患一個月通常要花費950到1,350美元(約新台幣3.1萬至4.4萬元)之間的醫藥成本,尤其減肥用法興起後美國保險對GLP-1藥物的給付標準變得更為嚴格。

GLP-1藥物在減肥應用上的成長,讓藥廠都供不應求。諾和諾德今年6月下旬表示,將斥資41億美元在美國建設新廠房生產Ozempic、Wegovy等減肥藥物,並為此擴編1,000名人力,預計2027年到2029年間完工。

邁入2024年以來,禮來、諾和諾德的股價分別成長約59%、40%之多,這個成長幅度高於大部分的科技巨頭,僅次於AI浪潮下正熱的輝達,與Meta處於伯仲之間。禮來被看好有望一兆美元市值,而諾和諾德近5,000億美元市值已經比所在地丹麥的GDP還要高。

拜登批評拖垮美國醫保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日就批評了GLP-1藥物不菲的價格,在與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共筆的評論中強調,藥廠必須降低這種減肥及糖尿病藥物的價格,否則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可能破產,「如果諾和諾德和其他藥廠拒絕在我國降低價格、一如既往地貪婪,我們會盡一切力量結束這種狀況。」

停藥後很快復胖,想靠瘦瘦針一甩贅肉不容易

但令施用者在意的,或許是停用GLP-1藥物後,容易復胖的消息。外媒《財星》提到,有多家減肥新創在廣告中宣稱,只要施用這類藥物一陣子,就能改善新陳代謝保持良好體態。但他們實際採訪7名醫生、5名施用者後指出,大多數人隨著停藥恢復食慾,會在一年內回復減掉的大部分體重。

《財星》指出,Noom、Calibrate等減肥新創在廣告中神化了瘦瘦針的力量,並試圖讓消費者相信,只要暫時施用瘦瘦針,就能為治療肥胖帶來長期效益。例如Noom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超過2萬名服用GLP-1藥物減掉5磅(約2.3公斤)以上的患者中,超過一半能維持體重──雖然這份報告似乎不受到專業人士認可。

瘦瘦針減肥本質是節食,至於節食能否有效降低體重一直受到討論。《紐約時報》曾引用營養師說法指出,節食會導致新陳代謝速度放緩,以及食慾變得更加強烈,使得節食減肥越來越困難。《華爾街日報》編輯也曾在5月底分享停用減肥藥後,與食慾的鬥爭過程。

事實上,藥廠從不諱言這些藥物有長期使用的需求,為促進民眾長期施用藥物,他們曾主動發布停藥後快速復胖的研究。兩大藥廠也強調瘦瘦針應該長期使用,諾和諾德發言人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應該和其他慢性病受到同等對待。」禮來發言人則說,他們預計Zepbound會和運動、減少熱量攝取一樣,成為常態的體重管理手段。

但結合前述多數人都無法或不會長期施用瘦瘦針的研究,一般人想憑借這項藥物遠離肥胖,恐怕並沒有那麼容易。

延伸閱讀:三星豪言搶攻中國市場!「note 7 事變」讓前霸主市占跌到1%,AI能讓它王者歸來?

資料來源:FortuneReuters華爾街日報

責任編輯:黃若彤

更多報導
主導全球經濟的聯準會,曾一度遭美國總統視為死敵?18世紀就有雛形,如何寫下金融遊戲規則?
史上最大個資外洩案!近100億組密碼遭駭客公開,什麼是撞庫攻擊?簡單4招護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