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藥又亂用藥,三分毒養成慢性病
匯流新聞網 梁夏怡/台北報導
日本將「成人慢性病」改名為「生活習慣病」,用意是提醒大家,現代人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慢性疾病,絕大部分都是從我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中養出來的。舉例來說,不少人有亂買藥吃藥的習慣,長期下來會使人體代謝出問題,甚至讓人患上慢性病。
很多人遇到頭痛、頭暈時會吃個止痛藥;覺得有點感冒症狀時就到藥局買感冒藥吃;平時胃部不舒服、會胃痛,所以家裡都常備著胃藥。一些小疼痛或小感冒只要吃顆小藥丸就能緩解,於是養成了自行買藥吃藥的習慣,就連出國旅遊都不忘買些藥品、保健營養品回來,反正「送禮自用兩相宜」。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公布的用藥行為調查報告發現,6成5的民眾有自行購買指示藥或成藥的情形。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很多時候是憑過去的經驗在吃藥,「我這是老毛病了,每次都是吃這個藥好的」,甚至有的人連標示說明都沒看,買了藥就直接吞下肚。
吃藥不是吃補,吃多吃錯都是毒
在藥品安全的管制下,我們能夠直接從藥局買到的成藥和指示藥,通常藥性較為溫和,也就是說,即使這個藥不對症,吃了頂多是沒效果,並不會讓你一下子吃出問題。但是很多人卻因此忽略了,長期吃下這些藥物,對身體來說,絕不會變成養分,反而會因為代謝不掉,累積成為身體的毒素。
為什麼中醫會說「是藥三分毒」?養生專家白雁說明,只要是外來藥物就會「性」,醫生也就是利用各種藥物的偏性來治病,但是要注意了,用藥對症能夠治病,如果不對症便會成為毒,就是補藥也是一樣。
例如長期服藥的人,會因為藥的副作用而出現口苦、口乾、食慾減退、皮膚敏感、口臭、體臭、下體分泌物味重、容易疲倦、煩躁易怒等症狀,白雁表示,這其實已是用藥過當,產生了「藥原病」。
白雁強調,身體的毒素和垃圾,如果不能每天代謝乾淨,濁物和毒素就會進入血管、臟腑,侵害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這些外來物質不但可能傷肝傷腎,更會破壞身體正常運作,使人體自癒能力逐漸低弱。很多人因為長期服藥形成藥原病,又為了減低症狀再尋求藥物治療,惡性循環的結果當然是越治越重了。
汗有藥味,體內大掃除
很多人跟著白雁學習時尚慢動法,一開始練習「排濁」時大量流汗,聞到的不是汗味而是藥味,像是長期吃中藥的人會有中藥味,吃西藥的則有股硫磺味,白雁說,這些其實都是病汗,在排汗的同時也將藥毒從皮膚排出體外了。
37歲的高小姐就是一個例子,過去不愛運動,除了手腳冰冷之外,也沒別的毛病。但是生完兩個孩子後,也不知道是不是月子沒坐好,腰痠到讓她難以忍受,甚至牽連到全身都到處痠痛不舒服。
「從前我很愛喝手搖飲料,還因為治療甲狀腺亢進長期服藥,剛開始慢運動時,都能聞到自己身上散發出奶精的臭酸味和西藥味,才知道原來身上累積了這麼多藥毒。」高小姐說自從每天認真慢動1小時,現在腰變柔軟不再痠痛,手腳也漸漸暖和,氣色都變好,讓她體會到慢運動排毒的好處。
每天透過慢運動健身,身體放鬆變溫熱,能促進排汗及排毒功效,循環代謝能力變好,等於是幫助身體做好大掃除工作,體內濁毒慢慢清理乾淨,藥味或汗味會變淡甚至消失,整個人會有清爽舒適,全身筋骨輕鬆的感覺。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新聞照來源:翻拍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