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為自己設限」,你只會愈忙愈沒生產力?

享譽國際的生產力顧問及作家克里斯・貝利,在新書中再次以神農嘗百草的實驗精神,尋覓更有效率的生產力技巧。這一次,他為何說我們每天勤奮看社群分享,還有瀏覽新聞,只是貪多心態的呈現?不懂為自己設限的人,在工作事業上只會更沒效率,還會活得很焦慮?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的最新著作《愈平靜愈有生產力》(How to Calm Your Mind),是一本適合新讀者的入門作,但老讀者可能感覺更加受用。

曾讀過《最有生產力的一年》(The Productivity Project)、《極度專注力》(Hyperfocus)等貝利前作的讀者,很可能就像貝利本人,是在生活中積極提升、保持高生產力的勤奮工作者。但當「休息」、「與親友聚餐」也成了清單上一件「等待被完成的工作」,這反而陷入倒果為因的矛盾中。

永無止盡地追求生產力,結果可能對生產力帶來隱而不察的傷害。

曾被TED稱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貝利本人也是這種「貪多心態」的受害者。TED的肯定縱然美妙,卻也帶來龐大壓力,讓貝利更加一心一意地追求更高的生產力。直到恐慌襲來,貝利才認知到,提升生產力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應該是獲得平靜生活的途徑。

提升生產力的焦慮,轉頭吃掉你的生產力

貝利在新書中直言,過去自己確實遺漏了提升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他相信就是獲得「平靜」的能力。一般生產力書籍多著重在提升生產力的策略,如利用番茄鐘、每天挑出三件最重要的事項等技巧。但培育生產力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找出哪些因素限制了自己無法繳出能力所及的成果。

前述的「貪多心態」就是其中一個原因。總是想要在行程表中塞進更多事項、錯將忙碌認作有生產力的象徵,都是常見的症狀。這不僅會導致過勞,也會讓我們更加焦慮,侵蝕自己在平靜狀態中可以達成的生產效能。

總是想要在行程表中塞進更多事項、錯將忙碌認作有生產力的象徵,不僅導致過勞,也使人焦慮。Unsplash by Gaining Visuals
總是想要在行程表中塞進更多事項、錯將忙碌認作有生產力的象徵,不僅導致過勞,也使人焦慮。Unsplash by Gaining Visuals

貝利指出,焦慮可以被視為平靜的相反。在書中,貝利引用一份統合分析結果,顯示焦慮會導致注意力縮減16.5%的空間。

這對生產力有什麼意義?貝利大膽假設,我們可以藉此計算出被焦慮吃掉的時間。假使工作記憶每因焦慮減損1%的空間,生產力便隨之下降1%,也就代表處於焦慮的工作者需要更長的時間完成任務。8小時的工作量,會需要9小時又19分鐘才能完成。

因此,貝利認為,如果能花幾十分鐘散步、冥想,降低焦慮、回歸平靜。這些花在追求平靜的時間,事實上會被更高的生產力彌補。他寫道,「沒有理由因為追求平靜而產生罪惡感……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你應該要因為沒有努力追求平靜而有罪惡感,因為平靜能大幅提高生產力。」

實行「刺激斷食」,找回類比世界中的平靜

如同前作,貝利在新書中也基於個人實驗的心得,提出具體的實踐建議。針對另一項導致焦慮的因素:超正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i),貝利親身體驗了「刺激斷食法」。

超正常刺激指的是經過加工處理、誇大化的刺激來源,我們的大腦容易受其吸引。這在網路世界,尤其是社群媒體上特別常見。例如推特上不斷更新的新聞動態、根據個人喜好推送的YouTube影片。當大腦習慣了這些超正常刺激引發的多巴胺濃度,我們就逐漸失去在類比世界中追求平靜的耐心。

為了戒除這種追求刺激的行為,貝利進行了一個月的「刺激斷食」。這包括刪除所有新聞網站的App、改訂日報;暫停使用所有社群媒體;一天只查看三次電郵與即時訊息;並限制自己不查看書籍銷量、電子報訂閱量與網站訪客量。

貝利強調,失去數位刺激的生活並不需要變得無趣。他建議實行刺激斷食法的人,可以改從事類比世界的活動。例如和朋友一起烹飪一頓大餐,登山健行,學習樂器、繪畫等新技能。

一個月後,貝利發現自己不再一有空檔就滑手機,受不斷更新的社群動態牽動焦慮感。生活中毫無意義的瞎忙情況逐漸減少。比起每天確認粉絲數變化,他更有耐心以宏觀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事業版圖,發現真正重要的趨勢。

最終,平靜是相當個人的狀態。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工作形態與價值觀各有不同,需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但平靜是生活與工作的基石。用心體會存在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而不是只想著如何取得還沒擁有的事物,像是更高、更多、更快的生產效能,會是重要的一步。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To do list 根本寫假的?超神準測驗,健檢你的工作效率
高效率是成功的證據?眼光總望向未來,卻喪失活在當下的專注力
中斷瞎忙循環?請拒當辦公室裡的「直升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