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暫時的問題」!中國經濟陷入困境 《日經亞洲》:北京政策變化影響有限

中國經濟近期陷入困境,澳盛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葉森在《日經亞洲》指出,許多西方評論家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大部份可以解決,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是暫時的問題,但葉森認為這些不是暫時的問題,而中國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將有限。

葉森(Richard Yetsenga)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寫道,丹麥貨櫃航運巨擘馬士基(Maersk)中國分公司高管、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彥辭(Jens Eskelund)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信任危機。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為,現在輪到中國承受債務超級循環(debt supercycle)的負面影響,但他認為這個循環必然會再次轉向。挪威裔政治經濟學家桑德布(Martin Sandbu)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指出,債務重組「將讓中國準備迎接新的成長,或許是更高品質的成長」。

然而,葉森認為這一切都不切實際,現實情況是中國經濟成長自2007年達到15%的高峰後一直放緩,中國的經濟挑戰不是昨天造成的結果,也不會在明天獲得解決。葉森指出,多年來拉低中國趨勢成長率的力量一直很明顯,他在2019年寫道:「中國到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將非常困難,即使到2050年達到這個里程碑似乎也很艱鉅。」

<cite>2023年9月26日,外國遊客在中國北京故宮角樓附近自拍。(美聯社)</cite>
2023年9月26日,外國遊客在中國北京故宮角樓附近自拍。(美聯社)

中國正面臨3種經濟發展共同造成的結果,每一種發展都顯示中國持續的經濟成長比新冠疫情前數十年弱得多。命運是第一個因素,2015年,美國經濟學家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及薩默斯(Larry Summers)研究1950年以來超過100個經濟體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異常快速的經濟成長很少會持續,這個結論與中國當前的情況非常相關,即快速擴張的時期經常不時出現成長速度放緩的時期。

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現在的經濟成長率與大多數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率基本一致。美國是經濟最成功的大型經濟體,但隨著人均GDP的上升,經濟成長率持續放緩,1950年代的經濟成長率低於1940年代,1970年代低於1960年代,2000年代低於1990年代。

與美國一樣,中國還有一個不適用於亞洲四小龍的額外限制,即其規模。2001年,中國GDP占全球的7.6%,去年這個數字為18.5%。當經濟規模達到如此巨大的規模時,取得資源就變得更具挑戰性。隨著市占率增加,出口市場也逐漸變得更難以進入。

<cite>在邁進富裕國家行列之前,中國似乎正進入長期成長率疲軟的時期。圖為北京中央商務區。(AP)</cite>
在邁進富裕國家行列之前,中國似乎正進入長期成長率疲軟的時期。圖為北京中央商務區。(AP)

第2個因素是人口,由於中國在1970年代實行一胎化政策,目前中國人口正在萎縮。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出生率幾乎減半,加劇了這種影響。新加坡及紐西蘭等具有移民歷史的小型經濟體可以擴大其人口結構,甚至美國也在某種程度上做到這點,但中國的國情及人口規模意味著其政策選擇必須把重點放在提高出生率。

這是雙重挑戰,預計這10年中國23歲至30歲女性人數將減少近半,因此中國的政策必須更努力才能維持人口數現狀。第2個挑戰是融資問題,葉森引用一項研究的內容指出,「生育激勵措施確實有效……但那花費很多錢。」

這就帶出第3個要素,亦即債務。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認為,中國的非金融債務占GDP的297%,這個高債務水平對於開發中經濟體來說極不尋常。葉森指出,高成長經濟體的債務可以獲得解決,可以建立「壞帳銀行」(bad banks),並利用高成長的複合效益來削減債務。

然而,高負債、人口下降、經濟成長率下降的結合充滿問題,債務需要經濟成長來解決,經濟成長需要人口,人們喜歡優先考慮審慎與否,最終隨著債務上升,人們也越來越審慎。中國家庭債務占GDP的比例從15年前的低於20%,上升到61%,接近日本的68%及美國的74%。

<cite>中國北京的一條人行道上,一名房地產經紀人站在那里看著人們走過。中國經濟再顯疲緩,政府試圖安撫緊張不安的購房者。(AP)</cite>
中國北京的一條人行道上,一名房地產經紀人站在那里看著人們走過。中國經濟再顯疲緩,政府試圖安撫緊張不安的購房者。(AP)

這不是說政策改變不會產生影響,事實上,專家預期中國近期推出的逾200項政策措施將有助於穩定經濟,並將在2024年實現超過4%的經濟成長率。然而,葉森表示,他懷疑中國的政策能不能持續促進經濟成長,從而對中國更廣泛的經濟軌跡產生巨大影響。

然而,葉森也指出,儘管新冠疫情結束了中國20年的經濟例外論,但這不全然是壞消息。其一,中國的發展帶動其他地方的成長。正如美國期刊《美國事務》(American Affairs)一篇文章所述:「1980年後,貧窮國家經歷一場相對去工業化的過程,其程度與較先進經濟體經歷的程度一樣強烈,而且往往更嚴重,主要原因相同,那就是中國工業巨擘的出現。」

葉森指出,目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已降至近代以來的最低,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在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並且正超過流入東協(ASEAN)的外國直接投資。今年印度出現了投資組合資本的淨流入,而亞洲其他地區出現了淨流出。隨著經濟在短期內回穩,流向中國的資金可能會恢復,但大規模資本削減即將到來。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