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要念什麼科系?或者你更該想想「為什麼讀大學」

作者:李靜雯/免疫學家的侍酒師夢

大約 9 年前,學測過後我選擇就讀生命科學系,從此就常聽別人說「一日讀生科,終生顆顆」這句話。無論是我們自嘲,或是旁人和家長,大家總對這個看似「高大上」的生科系,抱持著高度懷疑的眼光。

9 年後我在德國和英國讀雙聯博士班。在這之前,延續大學的生命科學訓練,我先在德國完成免疫系統生物學的碩士學位後,決定繼續在歐洲深造與免疫學相關的博士學位,過程可能不似外界想像平順。

我認為起而行之前,必須以目標為導向思考;在此,讀書的階段性目標且讓我簡化以學士、碩士、博士來分野。此篇文章將從讀書最末端的目標博士班反推回去,或許能給莘莘學子一些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我為何選擇在歐洲讀博士班?

經歷了一連串不同學校/研究中心的面試,我必須決定花落何處。姑且省略哪些學校等細節,我最後決定來到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和英國倫敦就讀博班的原因主要有三:

1. 與教授老闆在面試時相談甚歡

我想所有科系的博士生都知道──好的老闆帶你上天堂,壞老闆讓你下地獄。在德國,讀科學相關的博士班除了自己準備學費和拿獎學金的人外,大部分為「工作合約制」(拿薪水、繳稅、有年假);當時我有德國和瑞士不同地方的入學許可,皆為工作合約。最後決定留在德國的主要原因,便是考慮與老闆的契合度。

我在面試週第一次與老闆會談便是 2、3 個小時,不單單只是聊科學,我們也聊旅行經驗、聊文化差異、聊生活小事。他甚至直接跟我坦白:「我決定把妳排在第一順位,妳如果想去其他地方也沒關係,我還是會把妳放在第一順位。」他是一位十分大牌的教授,早已名利雙收,也不須靠荼毒博士生來發表文章,所以我當時真是受寵若驚,但因為之後還有其他面試,並沒有馬上答應加入他的團隊。他在面試完後兩個月內都一直與我保持聯絡,好似我已是他的學生一樣。

2. 想由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轉臨床前研究(preclinical research)

第二個決定來德勒斯登讀博士班的原因,便是想要朝一個未知卻有興趣的方向走。從大學開始我就是讀基礎生命科學,碩士班專精於免疫,對臨床研究十分有興趣,卻沒有時間和機會好好拓展。儘管十分享受做基礎研究的興奮感,卻知道如果沒有多方的刺激(包括技術、思考、知識等層面),勢必會在日後碰到瓶頸,也會因為較為單一的訓練模式使自己的生涯受到限制。

3. 參加德英雙聯學位計畫(joint degree)

在面試時老闆有提到,如果我加入他的實驗室,會一併加入一個雙聯學位的計畫。這個由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FG)資助的計畫,能讓我有機會到英國倫敦做一部分研究和拿到雙聯學位。其實當初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誘因,因為我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知道,這種跨國的博士班計畫都非常「鳥」──兩個國家、兩種制度外,在 3 年內搬家和安頓自己的身心都將會是一個浩浩湯湯的計畫。然而,最後讓我決定依舊留在德國的原因,卻是這個雙聯的博士班計畫。

我深知不管日後選擇留在生命科學的學術界或是業界(甚至轉行),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交流、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事;而到倫敦去做研究、與更多不同的人交往,必定會幫助我學習如何快速適應新環境以及與人相處。明知這個決定會使博士班變得更加顛簸,我還是做了這樣的選擇。

直接就業 vs. 繼續深造的抉擇

其實我在碩士班快畢業時也是十分茫然,不知該繼續讀書,還是直接開始工作?我想每個人在人生的轉捩點都是這樣,當時考慮的主要有兩點:

1. 讓生涯發展沒有天花板

有人說:你不需要讀博士班,博士班會讓你 overqualified(學歷太高)。公司如果可以請碩士甚至大學畢業的人,絕對不會請你,因為你的薪資要求更高。曾經,我也非常受限於這個印象,但當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於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都更加清楚時,我知道我想要讀博士班。

不光光是對生命科學研究的熱情,更因為不想當那個「如果可以請」的對象,而是想當「想請」的那一個。我追求在一個合作無間的環境下獨立工作,我相信讀博士班能訓練我擁有這樣的能力──彈性、恢復力、思考邏輯、知識專業,使自己無法輕易被取代。到目前為止,我還是這樣認為。

2. 持續精進第三外語能力

我的德文程度以 CEFR 分級標準,大概是聽力和閱讀屬於 B2 ,但口說只有 B1,總體為中等使用語言的能力,如果想到德語系國家讀書,德文能力要至少 C1 才能有效溝通。

待在德國 5 年的確讓我的德文能力增長很多,基本生活對話沒有問題之外,甚至能與德國人開玩笑,在酒吧有豔遇還能打槍爛桃花(笑)!但我從來沒有透過考試或是真的逼迫自己「認真」記下所有文法,所以如果要真正將德文講得很溜,還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所有領域,語言都是很重要且基本的一環。如果你不會講當地語言、無法流暢溝通,儘管專業領域可以靠英文,但無法融入和享受當地生活會是日後非常大的問題。目前我並無非留在德國不可的想法,但基於德文是一個相當強勢的語言(德國、奧地利、瑞士官方語言皆使用德文),我期許自己能利用博士班持續待在德國的時間,好好把德文學到和英文一樣的程度,對日後找工作和其他職涯發展也有幫助。

話說從頭──你為什麼要念大學?

「碩士班要在哪裡讀?要不要繼續念生命科學?」若是問到這個問題的人,要不是已經完成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學士學位,就是即將完成而感到茫然。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當時我也是那個茫然不知所措的生科系應屆畢業生,最後決定先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緩一緩,到德國交換一年,最終才選定留在德國繼續深造相關領域。

所以咧,到底讀生科會不會終生顆顆?

在另一篇換日線的文章中,有一位前輩無私地分享自己在生命科學業界 10 年的經驗。裡面有許多觀點我非常認同,因此在此我不重複贅述,反倒比較想以另一個角度切入──為什麼要讀大學,和讀之前要有什麼心理準備。

「為什麼要讀大學?」這可能是個第一時間讓人覺得可笑的問題,但請仔細想想,你讀大學的動機是什麼?是找到好工作嗎?那大可不必,許多技職體系出生的人也找到了所謂的好工作(在德國,讀技職體系的人比一個博士賺更多更是時有所聞);變得比別人有學問嗎?那也未必,有句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即便你讀了大學,有了自己專業領域的學問,你依舊有千千萬萬其他領域的學問不懂。你可能會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要有這種氣質。」那你大可整天待在圖書館當隻書蟲,就達成任務了。

現在回頭看當年的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高中畢業,剛好考了一個還可以的成績,經歷一番波折(家人的擔心、自己的猶疑),最後還是讀了生命科學系,只因為覺得:「唉,既然不能讀自己最喜歡的心理系,那也要讀第二喜歡的生命科學系吧!而且科學家好像很酷。」差不多就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到台灣前幾名的生命科學系報到。

如果以現在的我,一個在德國和英國讀生命科學相關的博士生,我會這樣說──如果你猶豫自己是否該讀大學,應該先想想:

1. 我喜歡這個專業嗎?

鑽研每個領域都一樣,需要投資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從讀大學開始,我見過許多不一樣的生科人,有的人畢業就轉行了,當補習班老師、去日本教英文、當健身房教練、當公務員⋯⋯做著各式各樣與生命科學沒有直接相關的職業。為什麼?我以為做學問其實是一門非常孤獨的志業,沒有到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很重要所以要說 3 次),是很難支持你走下去的。

2. 如果讀了不喜歡,我有沒有 B 計畫?

我並不是說不喜歡,或找不到喜歡的科系就不能讀大學,而是在時間和精力的權衡下,要盡量在「上賊船」前想清楚和計畫清楚。如果你原本覺得喜歡,結果讀了之後發現不喜歡呢?很好!你要跟自己大聲這麼說: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試驗,沒有走錯怎知是迷途?但心中要有盞燈,指引在迷途的自己回到正軌。我想唯有事先計畫好,才能在徬徨無措時給自己一盞燈,所以在決定科系(或讀大學)前一定要想一下:如果不讀大學要做什麼?縱然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還是永遠要有 B 計畫存在。

3. 讀大學對你的意義?

對一個大學畢業已經 5 年的我來說,讀大學的意義現在看起來已經有點不一樣了——我依舊覺得科學家很帥,對自己沒讀到心理系已不那麼惋惜。

我發現,讀大學就像是加入一個「較安全」的小型社會,在其中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專業扮演不同的角色。會用「較安全」來形容是因為每個人都還是學生,大家對你相對寬容,包容你犯錯並從中學習,因此在這樣「多元」開放的小社會你可以做夢、可以築夢、可以踏實,就算摔跤了,也不會萬劫不復。至今,我還沒辦法找到功能相仿的組織能提供如大學一般的環境。

因此我最後想說的是:如果你在上大學前、上大學後仍感到疑惑、不解,都沒關係,因為這才是人生──需要你來破解關卡,而這樣的感覺會一直持續下去。請找到熱情所在,永保那份熱情,那讀不讀大學、讀什麼科系都沒關係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不曉得要念什麼科系?或者你更該想想「為什麼讀大學」──一位德英免疫學博士生的告白》,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我出國後,深覺自己在臺灣的大學荒廢了三年?
臺灣的「集體自信心缺乏症」,讓我們迷失了自己──一個大學教授的反思

作者簡介:

李靜雯,德國養成的免疫系統生物學碩士,有成為侍酒師的夢想。相信儒家中庸之道完整體現免疫系統的奧妙,於是寫到博班申請信中而雀屏中選。一邊在德國和英國讀免疫學博士班,一邊追尋自己的夢想和發現生活周遭的美好,現居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