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爽不要讀、學校是你自己選的」,但台灣學生真的有升學以外的答案嗎?

文:黃亭偉(台灣學生聯合會秘書長、前理事長)

近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嚴格規範服儀、宵禁之規定被台灣學生聯合會揭露後,諸多媒體刊出報導,促使社會各界看見此類爭議仍於台灣校園存在,甚至引起立法委員關注,要求教育部提出專案報告。

此議題引起各界關注,同時也在高餐校友間迅速發酵,大批校友們至台學聯粉專留言,提出反駁如「不爽不要念」、「學校是你自己選的」、「進來就要服從規定」云云。

筆者希望透過這次的爭議,與讀者們分享當代台灣社會在升學上,是否真的是自由選擇。

年輕學子幾乎沒有「升學」以外的答案

我國教育體制與社會對「學歷」所型塑之風氣向來是推崇高學歷。不分業界,要爭取高階職務與高薪的職業與生涯選擇,大多需要高等教育學歷。多數人為了更好的勞動條件,會選擇讀到大學、碩士畢業後才進入職場,而非於國民教育結束後即開始工作。

但退一步而言,即便無意成為高階主管,當今社會其實鮮有人選擇不步入高等教育。根據內政統計通報資料,若將當代青年(以25至29歲計算)與前一個世代的台灣民眾(以45至49計算)進行比較,擁有大學學歷的民眾佔各該年齡段的總數成長近三倍(分別約為65%和22%)。同時,若將統計範圍擴大到包含研究所、大學與專科,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新鮮人高達八成。

同儕與同期投入職場的新鮮人多有高等教育學歷,並且諸多待遇較優的工作機會都要求有大專校院學歷,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學生不得不選擇往更高的學術殿堂邁進,成為滿坑滿谷的大學生之一,以便求職路上能夠順利一些。

這些資料證明了,我們在路上隨機抓幾個學生來問,近八成會回答「我要繼續升學」,並且依照教育部推估的趨勢來看,有升學至高等教育意願的學生比例是持續成長中的。年輕人離校後,進入職場的對手,也超過八成會有高等教育學歷。至此,要如何選擇人生路,我想對絕大多數的年輕學子而言,並沒有「升學」以外的答案。

學生選擇科系的過程,幾乎沒有關於「校務」的輔導資源

討論完「升學的必然」,我們來討論學校、科系的選擇,是否真如校友們所說的「自由選擇」。

讓我們暫時設定校友們所說的「自由選擇」是「只要成績達標,我想選哪裡就選哪裡」這樣的單純思考,並且「大學的學務規範」會成為高中生選擇科系的考量之一。但是,真實狀況真的就只有這樣嗎?

根據師大附中時任輔導主任李慧賢2018年於「大學問」網站的分析,高中生選擇大學主要有三大考量因素:「自我因素」、「教育與職業資訊」、「環境」。其中列出諸如能力與興趣、生涯價值觀、產業發展趨勢等等。李主任特別指出,「重要他人的影響」諸如父母的意見,更是影響高中生生涯決定的關鍵角色。

李主任於分析中參考了高師大輔導研究所莊珮真所撰碩士論文「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提出諸多高中生面對大學選擇的考量,並綜整成為上述的三大考量因素。但細究其文章、論文研究與實務經驗發現,其實並沒有任何一項,提及高中生在選擇大學校系時,會考量「是否有對學生權益之保障措施」,同時在相關處室與人士進行升學輔導時,更沒有出現過對大學學務規定的討論。

至此,我們可以推論,高中職學生選擇校系並非僅由個人自由意志進行選擇,其中更有家庭、同儕、產業等等因素左右著選擇;同時,高中職學生接受生涯或升學輔導時,更未曾被提出要注意學校的學務相關規定,遑論成為選擇因素之一。

當前有諸多學校面臨倒閉退場,專輔學校不斷出現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會用同樣的理由去詢問那些面臨閉校,試圖保障自己權益的自救會學生「你進來之前不會看學校是不是要破產了嗎?」?

學生對校系的選擇,從升學與否到校系選擇,無一刻是自由選擇的,更別提這些規定不會被主動的告知、提出討論。我們與校友們看到的,從來只有光鮮亮麗的學校招牌,校友的獲獎資訊與學校的優勢。至於劣勢,一不主動揭露,二不被當作升學需要考量的因素,何以現在又要被視作理所當然的接受?

延伸閱讀
如何借鏡美國經驗?「取消文化」不是#MeToo的幫手,反而容易讓運動失焦
香港女權組織走過怎樣的道路?學者曾金燕分析中港女性處境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