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支語警察」!不擔心中國用語會文化統戰 李遠:文化本身就是融合、語言要自然發展

對於中國用語氾濫,李遠持開放態度,認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沒有必要刻意去排斥。(圖片來源/翻攝自立法院議程轉播系統ivod)

兩岸語言越來越流通,是否可以使用中國用語時常在網路引發兩派論戰,文化部長李遠今(6)日表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沒有必要刻意去排斥,台灣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多元,經過不同文化洗禮。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邀請文化部、教育部、客委會、原民會列席就「國家語言發展法推動成效總檢討」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

「估計」不行?李遠不擔心中國用語會文化統戰

隨著兩岸交流頻繁,陸劇、社群平台抖音、小紅書等逐漸打入台灣年輕人市場,讓中國用語不知不覺出現在台灣人的日常對對話,但是否可以使用中國辭彙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甚至有人用「支語警察」,諷刺會對使用中國用語糾正甚至斥責的人。

日前,媒體報導有小學生聯絡簿寫到「鞋子不換估計是不行的」,被老師把「估計」兩子圈起來,提醒不要用中國用語比較好。國民黨立委洪孟楷以此為例質詢李遠的態度,李遠回答,「我不太能想像老師這樣批」。

李遠也坦言自已會使用「估計」這個用詞,他表示,每一代人的語言都會變,就像他從小接受華語教育,用字用詞自然使用他們熟悉的,包括小時候學的文言文。

洪孟楷再舉例,「小鮮肉」、「接地氣」、「閨密」、碰瓷」等中國用語,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人使用,李遠的看法以及擔不擔心這樣會有文化統戰?

李遠回答,「我不覺得,」他認為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政治是一回事,但文化是一種包容性的,沒有必要刻意去排斥,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文化是最自然的事情。

李遠:文化是加法,希望語言越自然越好

李遠強調,文化是加法不是減法,台灣歷朝歷代都很想把前朝推翻,但文化一定是要用加法才會很豐富,台灣今天之所以很珍貴,就是因為它多元,經歷過不同的文化洗禮。

他也以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為例,「你會發現(黃仁勳)是用英文演講,夾雜台語,也試著講華語,那就是一種語言嘛。」語言會隨著不同族群進來,之後會修改,當然是一種文化。

李遠表示,文化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像是新住民來台灣,他連吃一條魚的方式都會改變,他經歷過只能講華語、不准講台語的年代,希望語言越自然越好,不應該用語言來箝制思想。

「五告水」是閩南語還是台語?陳培瑜要求為台語正名

而民進黨立委陳培瑜也以黃仁勳演講為例,他播放黃仁勳讚自家GPU伺服器喊「五告水」影片,問李遠及國教署署長彭富源,他講甚麼話?李遠說「台灣台語」,彭富源則回答「台語」。

不過,陳培瑜不滿教育部,遲遲不肯為台語正名。他質疑,因為當時國民政府遷台,把台灣單獨列為一個省,所以台語才會被稱為閩南語,基本上就是政權統治工具的用法,且台灣主體性也強調多年,為何教育部還遲遲不肯更動與調整?

陳培瑜表示,國家語言發展報告已經就語言學的觀點,調查過不同口音及腔調的台語仍屬相同分類系統,此外,報告中也提到,社會多數(約83.8%)稱呼為台語而非閩南語。

最後,他要求教育部至少在非課綱之外的書面或舉辦活動時,應該正名為「台語」而非「閩南語」,也希望文化部能夠協助達成共識。

柯志恩批強推台語成效差,不如在家陪阿公阿嬤看八點檔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則請官員唸看看一年高中閩南語課本,結果現場官員唸的「離離落落」。

他表示,內容都相當艱澀即使會講台語的人都看不懂,加上台羅拼音,學生更是如墜五里霧,連官員都不會唸,也不敢唸,對學生而言,豈不是負擔和壓力,難怪行政院投入5年321億元要推動「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115年)」看不到成效。

柯志恩認為,語言的學習,最重要的環境與學動機,在學校強推閩南語課程,「陪阿公阿嬤看八點檔連續劇可能效果還比較好」。他也說,現在韓語這麼流行,就是因為年輕人太喜歡韓國流行文化、KPOP,他們就很有動機去學習。強調有些語言快要消失,政府要去振興、鼓勵大家使用,大家都很支持,但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是需要去省思的。

彭富源則回應,語言的學習不是一年就能完成所有學習,是累積的,從小一開始到國中有兩年等等都是逐漸在累積,教材的部分也會持續精進。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林右昌揭上任後的起手式 啟動「街頭宣講行動」讓民眾接收到更精準的消息
17所大學跟上黃仁勳旋風 AI科系畢業起新上看6萬
超越3兆美元!AI巨頭輝達擠下蘋果成全球市值第二大:矽谷科技趨勢有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