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自己設限/郭丹東

郭丹東

今天我看到一則新聞很受觸動:田家炳中學的學生王威二十五六歲了,是一名外賣員。最近他選擇回學校複讀,今年高考取得了623分的好成績。他為這次複讀,提前準備了好幾個月,他把房子租好、生活費備足、房租交齊,辭職然後來到學校。考完試之後他還是要去送外賣,把第一年的學費掙夠。他的老師說:“重新規劃人生真的很難,這是最讓人佩服的。可能有的二十五六歲的孩子就認命了,覺得這一生就這麼過了,可他卻把自己的層次提升了。”

我想到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過的一段話: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對某些事物擁有一些體驗,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對這份體驗形成一種認識並真理化,其實它頗具局限性,這就是限制性信念。只有打破我們的限制性信念,人生才能開掛。王威就是打破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實現了人生的飛躍。

剛步入職場時,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的大學四年本科都是學的外語,立志要成為一個翻譯官,為此我考取了許多翻譯證書,畢業就應聘到一家國企的翻譯崗位。我原以為自己要在翻譯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不料單位的一次人事調動,把我調整到了新聞崗位上。我十分不滿,就去找領導反應意見。領導安撫我先做著手頭工作,等下個月的人事會議再討論。於是我天天心不在焉,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月後,人事會議竟然拒絕了我調整崗位的請求。我一怒之下,決定辭職,沒想到領導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使我豁然開朗。

他問:“你覺得在中國用漢語的地方多還是外語?”我脫口而出:“漢語。”我忽然反應過來他想說什麼,於是繼續辯解:“可我大學學的不是這個啊!”他又說:“你現在到哪個單位不需要漢語,你去哪個企業不用寫文案?可外語呢?你必須得找外企才行。”我沉默了。那天下班,我想了很久領導說的話,第二天我收回了辭職的想法,踏踏實實幹下來。

漸漸的,我發現了新聞行業的趣味和漢語的美妙。以前我覺得領導連文章中的標點符號都不放過,是在吹毛求疵,現在我才發現這是作為一個新聞人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忽然想起來我也有一點做新聞工作的潛質:上學時我開過自己的公眾號,自己的微博帳號有兩千多粉絲,也寫過10W+的評論。後來我開始想辦法把工作做出彩:我和同事合作撰寫的文章發到新華社的平臺上,我不但有署名還有稿費。我把單位舉辦的一次重要活動寫成新聞稿發在了學習強國平臺上,得到了團隊的認可。我才知道原來領導們都很重視新聞宣傳工作,每天的新聞稿他們都看,也關注每篇文章的閱讀量,我的工作他們都看在眼裏。

從那以後,我的人生打開了一個新天地。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不用給自己太多限制,多嘗試不同領域,才能實現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