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亂丟蚵殼!可做拖鞋、醫材、建材 他們把百年垃圾變百億產業

文/蔡立勳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被嘉義縣視為百年難題的廢棄牡蠣殼,近兩年在官方、民間通力合作下,可望成為循環經濟的熱門原料,年產值上看百億,連台塑也不錯過這波商機。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社區旁處處是廢棄蚵殼,蚊蠅狂飛

愛吃牡蠣的饕客都知道,嘉義東石出產的「牛奶蚵」赫赫有名。在地民眾柯先生解釋,將東石牡蠣放入水中燉煮,湯頭會呈現乳白色,因而得名。

從養殖到後端清洗,一顆顆比巴掌還小的牡蠣,幾乎撐起東石的經濟命脈。自彰化到高雄等西部沿海縣市,多數都將牡蠣送到東石剝殼、清洗,有在地人開玩笑這是到東石「洗產地」。只是,當貨車將牡蠣肉運往各縣市銷售,牡蠣殼卻留在東石。

《天下》記者走訪東石,至少在社區發現3至4處大型牡蠣殼棄置區,民宅與棄置場的距離,最近不過幾十公尺;在一座座牡蠣殼堆積成的小山,還能見到大型垃圾四散其中,以及伴隨而生的蒼蠅。

廢棄牡蠣殼是嘉義縣的百年難題,打從立委陳明文20年前擔任嘉義縣長時,就曾試圖解決,卻因法規重重卡關而未果。

曾在嘉義縣政府擔任幕僚20年,嘉義縣長翁章梁上任後約一年,有次與環保局局長張根穆搭著舢舨船前往外傘頂洲,路過蚵棚,翁章梁問了張根穆,是否有辦法解決廢棄牡蠣殼的問題,「但是我覺得很難,應該不太可能,」翁章梁在船上嘆了口氣。

蚵農攜手嘉義縣府,「心痛也要做」的轉型

接下任務的張根穆當時也沒想到,廢棄牡蠣殼再利用的產業鏈,如今有年產值百億的潛力。

開始研究問題後,張根穆發現,沿海農漁業用地的土地使用種類,根本未列入牡蠣殼放置,也就是說,西部沿海的海鮮外殼棄置,都處在法規的灰色地帶,並非合法堆放。

要解決廢棄牡蠣殼問題,第一步是暫置用地合法化。嘉義縣政府環保局與農委會商討,讓牡蠣殼以「農業資材暫置」的名目,變更土地用途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從縣府開始接洽蚵農、研究問題,到農委會回文同意變更土地用途,就花了半年。

第二關是讓牡蠣殼暫置場取得營運許可。張根穆說,現行環保法令未規範牡蠣殼的暫置用途,嘉義縣環保局援引「廢棄物清理法」,讓牡蠣殼以「一般廢棄物」名義訂定暫置場的設置要點,經環保署同意,才找上季津申請設置合法的牡蠣殼暫置場。

台糖領頭,30家廠商加入循環經濟行列

正好,台糖過去曾有以牡蠣肉生產保健食品的經驗,2017年成立循環經濟小組,想進一步再利用廢棄牡蠣殼,2019年在台南市永康興建生技材料廠,與嘉義縣府一拍即合。

「台糖最重要的一條路,是找出工業、商業產品用途,」張根穆強調,「循環經濟不只是循環,也要有經濟效益,而且對企業來講,要有經濟規模。」

嘉義縣政府環保局因此以循環經濟角度出發,向環保署提出計劃案,讓廢棄牡蠣殼不受「廢棄物清理法」規定,以一般廢棄物進行工業用途,獲環保署核准,台糖這才打通最後的任督二脈,能交給下游廠商牡蠣殼粉進行加工。

台塑也搭上商機,做的人字拖可跑超馬

連石化業龍頭台塑也搭上這波商機。台塑將台糖生產的牡蠣殼粉二次加工,成為發泡塑膠微粒,再販售給下游廠商,也預計在高雄仁武打造一條產線,專供生產牡蠣殼粉相關原料。

去年10月,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穿著人字拖,在美國紐約5000公里超馬大賽奪得亞軍。這雙由國產品牌「母子鱷魚」研發的拖鞋,便是以台塑生產,加入牡蠣殼粉製成的抗菌複合塑膠材料為原料。

台糖生技材料廠執行長孫鈴明說,台塑也針對牡蠣殼粉進行實驗,證實有抗菌、除臭效果,台塑曾向媒體表示,因牡蠣殼粉具有抗菌效果,團隊正研究如何應用在醫材產品。

牡蠣殼再利用的商機有多大?張根穆以母子鱷魚的拖鞋計算,一雙拖鞋售價500元,平均2雙鞋會用上一公斤牡蠣殼,若一年回收5萬噸殼,年產值可達500億元,「我們比較保守,用現有產品估算。」

在嘉義縣政府、蚵農以及台糖、台塑等大型企業通力合作之下,牡蠣殼從路旁隨意棄置的垃圾,化身循環經濟的熱門原料,但對於東石人來說,最大收穫,或許是再也不用邊騎車,邊用一隻手遮住眼鼻了。

更多天下雜誌文章

深度解析》一位地下董事長、一位算命國師,讓大同總經理換不停?
甩掉擺爛建商!危老地主如何靠這群「工頭」自地自建,蓋更快、賺更多?
今年收入近3000萬 28歲前操盤手的3條理財守則
白手起家千萬富翁:「不用買房,租房一輩子很合理」
吳淡如:富有是可以培養的能力,「財務自由」的9大特質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