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台積 台企成長淪4小龍末座

台灣董事學會19日舉行年會,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今年第1季台灣的GDP成長6.5%,首次搶下亞洲4小龍之冠,但在台積電一家獨大的情況下,會讓數據被誤解,排除台積電後台灣的企業規模仍然落後國際水準,且內外部成長在4小龍中都敬陪末座。

蔡鴻青致詞演講以「全球競合局勢下,發掘台灣企業國際競爭力」為主題,回顧台灣過去75年的經濟發展,從農作島、工業島、出口島,再到現在的科技島,25年間先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com泡沫、SARS、次貸危機、美債危機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但仍逐一克服。

在經濟持續發展下,台灣的人均GDP也持續成長,以資本市場角度解讀,台股市值在4小龍中排名第2、本益比第1、證券化程度達歷史新高、外資持股比重突破4成,顯示全球資金也看好台灣企業的表現。

但在排除台積電後,前百大企業市值平均規模僅140億美元,低於日本369億美元、香港365億美元、印度328億美元;整體企業的平均規模為12.3億美元,低於印度19.6億美元、日本15.9億美元、香港15.7億美元。

在2023年台灣企業獲利的平均毛利率、淨利率為25.7%、13.57%,利潤率低,會受到國際匯率變化,影響國際競爭力;與4小龍前百大企業營收成長率相比,台灣企業平均僅7.5%、R&D平均金額3.03億美元、跨國併購金額62億美元,都是4小龍中最後1名。

蔡鴻青表示,排除台積電後才是台灣經濟的真正樣態,企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中仍有待提升,企業規模就是國際競爭力的憑證;並提醒,台灣的家族企業保守,不太去併購、融資,雖然企業資金狀況好,相對其他國家,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中併購力道不足。

蔡鴻青強調,許多傳產、供應鏈的毛利低,且過度依賴供應鏈訂單,少了定價的談資,並過度依賴內需市場,未來需透過轉型、國際化支撐長期發展,也呼籲政府應給與更多支持,協助經濟主力的中小企業突破規模瓶頸,成為台灣經濟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