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熊鷹未來只存於傳說 梁皆得期盼熊鷹電影問世喚起關注

採訪、撰文/余麗姿、王慧雯
編輯/陳大中

「以前農地的紅尾伯勞、粉紅鸚嘴,是我最早關注的鳥類。」導演梁皆得從小喜歡鳥、觀察鳥,高中時期拿著相機到處拍,直到28歲扛起攝影機投入鳥類生態紀錄片行列,30年來鏡頭背後是他對環境的關懷與深情。目前數量減少、暫列瀕危物種的熊鷹——排灣族與魯凱族人傳說中祖先的化身,也是頭目與英雄的象徵,梁皆得心中渴望能將牠拍成電影,讓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與狩獵壓力。

被稱為生態攝影大師的梁皆得,受訪當天一臉笑容靦腆,戴著上一部《尋找神話之鳥》電影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卡通圖案的口罩,背著第三屆亞洲猛禽研討會的白色書包,上面圖案正是《老鷹想飛》時合作的著名生態藝術家何華仁所繪大冠鷲,十足愛鳥人士的裝扮。

戴上黑嘴端鳳頭燕鷗卡通口罩、秀出猛禽研討會書包,凸顯鳥癡套裝,梁皆得眼眉間不禁透出靦腆。(攝影/吳尚鴻)
戴上黑嘴端鳳頭燕鷗卡通口罩、秀出猛禽研討會書包,凸顯鳥癡套裝,梁皆得眼眉間不禁透出靦腆。(攝影/吳尚鴻)

愛猛禽跟拍保育 若有機會「下一部片就是熊鷹」

梁皆得非常喜歡猛禽,至今已拍過關於五種猛禽的紀錄片,包括夜行性猛禽蘭嶼角鴞《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冠鷲和松雀鷹《草山鷹飛》、黑鳶《老鷹想飛》,以及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林鵰《山林魅影》。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主持「熊鷹保育行動計畫」,孫元勳表示,熊鷹是臺灣體型最為壯碩的森林性猛禽,棲息於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全島族群推估 500 多對,隨著時代變遷,部落領袖家族的政經角色式微,導致原本規範嚴謹的羽飾配戴文化質變,配戴風氣跟著流行化,造成非法狩獵和黑市買賣。據他調查紀錄,2004年時一隻熊鷹亞成鳥,若飛羽擁有酷似百步蛇的三角斑紋,黑市價格便已介於 2至3萬元,後來熊鷹黑市價格更持續增漲,連羽毛都傳出高價。

熊鷹在臺灣的族群數僅約500對,是臺灣體型最壯碩的猛禽,紋樣獨特的羽毛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圖片來源/梁皆得提供)
熊鷹在臺灣的族群數僅約500對,是臺灣體型最壯碩的猛禽,紋樣獨特的羽毛在原住民族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圖片來源/梁皆得提供)

孫元勳說,熊鷹北部族群數量穩定中,愈往南愈不穩定,屏東、高雄、臺東地區獵捕情況較嚴重,這十多年來梁皆得都跟著他們拍攝。梁皆得說,「熊鷹數量稀少及生活環境改變,要看到這隻最大型猛禽的機會非常少了」,即使「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的八色鳥跟灰面鷲也在等待經費,但若有機會,他也希望「下一部紀錄片就是熊鷹」。

梁皆得隨同「熊鷹保育行動計畫」團隊攝影、紀錄熊鷹,拍下難得一見的育雛畫面。(圖片來源/梁皆得提供)
梁皆得隨同「熊鷹保育行動計畫」團隊攝影、紀錄熊鷹,拍下難得一見的育雛畫面。(圖片來源/梁皆得提供)

賞鳥拍鳥聽音辨鳥  馬祖燕鷗鳥群震撼始終難忘

除了猛禽,梁皆得對其他鳥禽種類也如數家珍。家住新北新店山上,會看到、聽到「白頭翁、紫嘯鶇、珠頸斑鳩,牠還在我們頂樓築巢喔,晚上還有黑冠麻鷺叫聲、也有領角鴞。」他說,聽鳥音辨鳥種非常重要,因為有一些鳥,平時看不到牠,可是可以透過牠的叫聲,分辨是什麼鳥叫,就很方便做紀錄。

更多精彩圖文
繼續看完整報導:紀錄生態除了等還是等 善於孤獨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