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只關心中國! 多名學者分享「台灣學研究」如何走入國際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

今(2)日晚上,多個公民團體合作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73場活動,主題為「座標北美,遇見台灣——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主持人、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是台灣向世界發聲的重要據點,從關台灣的學術研究出發,協助世界了解台灣、相互交流,讓關鍵的台灣經驗,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資源。

此次活動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共同舉辦。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道,「北美台灣研究學會」自1994年由林佳龍等野百合學運世代共同發起成立後,30年來持續推動台灣研究全球化;並與其他國際學術社群建立緊密聯繫,讓台灣研究在國際學術圈的發展超越中國框架。

他接著表示,儘管過去有段時間,因中國崛起影響了台灣研究的資源分配;但透過跨國比較研究,最終仍為台灣在國際學術界找到定位,也展現出台灣研究的韌性與活力。董思齊指出,近年來國際政治環境改變、以及世界重新評估中國威脅,台灣經驗受國際社會重視。加上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使台灣研究的重要性明顯提升。

他也呼籲台灣青年,應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提升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的話語權,同時強化台灣學的獨立性。他強調,「台灣是世界的台灣,而不是中國的台灣」,期盼未來更多青年學者能接棒,延續台灣研究的傳承與發展。

經緯航太科技公司董事長、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發起人羅正方回憶,他在80年代參與台灣學生運動、90年代到美國求學,與當時許多留學生一起,將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的熱情帶到海外。而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世界各國的台灣留學生串聯發起「民主衛台灣」活動,讓世界聽見台灣尋求自主、反對中國霸凌的聲音。NATSA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希望在美國這個世界中心,將台灣觀點傳達出去。

羅正方直言,理工青年、工程師也必須了解地緣政治和社會科學。例如,他現在帶領的「無人機台灣隊」,不但牽涉到跨學門的技術整合,也與國際政治以及自由民主聯盟的發展息息相關。他有幸能見證學生運動的過程,從中摸索及思考個人與國家的方向,並且,都成為現在職涯發展和生命成長的養分。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主任彭琪庭表示,冷戰時期,外國漢學研究者無法前往中國,因此往往選擇「來台灣研究中國」,讓台灣成為中國的「實驗室」。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美中關係加溫,「台灣學」在2000年代逐漸衰退。對此,北美台灣研究學會致力於讓學界看到台灣的主體性,同時努力與其它國家、種族與文化連結;開創台灣與愛爾蘭、加拿大魁北克、太平洋原住民等跨國、跨區域、跨種族的比較研究。同時,鼓勵創新的、以台灣為主體的研究取徑。

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張竹芩透露,自己的台灣認同,是在「帝國夾殺」與中國學生的「鬧場」之間成長茁壯。她在美國求學期間教授中文,面對強勢的孔子學院、以及中國口音為主的環境,就連辦學術活動,都會遇到被監控、冒用身份等狀況。她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台灣是帝國之間的重要樞紐,「我們就是民主的中心」。現在,她負責引介美國學生來台學習,種下他們認識台灣、進而研究台灣的種子,持續為台灣貢獻。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會長鍾宜庭認為,現在「台灣學」研究看起來理所當然,甚至因為地緣政治,而興起新的一波「台灣熱」。但是我們必須思考,在世界、亞洲和東亞的框架下,「世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對美國社會和學術社群的意義為何?如此一來,才能讓世界更容易聽到並接受台灣的聲音。趁著,全世界關注台灣之際,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台灣不只是國際關係中的棋子,我們有自己的音樂、飲食、族群、文化等內部多樣性」。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的緣起」、「投稿期刊的注意事項」、「學會如何爭取資源」、「本土的學術研究如何與國際接軌」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原文出處:快新聞/世界不再只關心中國! 多名學者分享「台灣學研究」如何走入國際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川普稱台灣國防預算「應佔GDP的10%」 黃暐瀚轟:強人所難
遭酸水桶腰跑不快!中國田徑女神曬真實身材反擊
台北101掛滿五星旗?小粉紅遭自家人抓包P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