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夢初醒 台灣不能沉睡

2020年會是歷史關鍵的一年,新冠病毒吞噬人類生命,社會因之撕裂。各國不僅須研發疫苗與治療藥物,在政治上亦須謀求因應內、外變局的解方。後新冠時代的全球,人種、世代及新舊秩序的矛盾將更尖銳,對立更激進。疫後的世界將迥異於過去,但不是歷史回溯、冷戰再臨,選邊、站隊無法有效解決各國面臨的內、外難題。

日本已洞燭機先,川普希望日本加入美、英、澳、加等國,就香港國安法嚴厲批判大陸的聯合聲明,但安倍主張採「七國集團」(G7)外長共同聲明方式表達立場,彰顯日本堅持與國際協調的多邊架構,避免選邊美國,過度刺激北京,以維繫日、陸關係。

前日本駐陸大使宮本雄二指出,日中關係雖回不去70、80年代般的友好,但日本須摸索如何與新時代的中國交往,共建「法律規範」及「多邊主義」的區域公共財,避免中日關係走向失敗。為此,雙方領導人的決心至為關鍵,而「首腦外交」即為展現決心的重要場域,此可為兩國社會營造支持雙邊關係改善的氛圍。因此,「首腦外交」最後一哩路,習近平赴日國事訪問必須實現,此應為當前陸、日的共同認識。

東亞國家承認美國為在亞太地區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但大陸乃鄰近的區域大國,域內國家不希望在兩者間作出不情願的選擇。4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專文指出,亞洲的現狀必須改變,但新的格局將帶來更多的成功,抑或是危險的不穩定局面?此取決於美國及大陸的抉擇。陸、美須制定一種共處模式,在某些領域保持競爭關係的同時,不使彼此的矛盾危害在所有領域的合作。

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要求日、韓及東協共同對抗大陸,但這些國家仍持續與北京共同推進亞太及印太區域多邊合作架構,以維持區域的開放及包容,迴避川普的「選邊」。10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事務層級對話在線上召開,商討以「承認緊急提高關稅」的妥協方案,促使印度重回談判,達成年內簽署的目標。

1970年代主導美、陸和解、建交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過,若陸、美雙方不能達成和平共進概念,將難以控管衝突風險。陸、美從對立走向衝突,東亞將首當其衝,不僅區域繁榮無以為繼,與美國擁有同盟關係的日、韓勢將捲入,付出無法估算的代價。因此,日、韓須與陸、美同時建立穩定且具互信的關係,小心翼翼的在陸、美間維持動態平衡,以期必要時在兩者的對立中扮演橋樑角色。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存在盲點,米爾斯海默其所著的《春秋大夢》(Great Delusion)中指出,美國實行的「開明外交政策」,在實踐開放的國際經濟及強大的國際體制時,盡可能將世上的更多國家改造成「開明民主國家」。美國藉自身形象改造世界,而此戰略,將使國家陷於民族主義及現實主義的矛盾中,其對國際政治造成的影響更甚於自由主義,終將導致「開明霸權」的失敗。

4月,季辛吉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新冠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一文,對戰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深表憂心。川普的「美國第一」政策下,缺乏克制美德的單邊主義不僅無法挽回「自由秩序」的頹勢,更令冷戰以來的自由世界「盟邦」與美國保持距離。

自由秩序的式微,非因大陸的崛起,而是美國獨木難撐大廈,美國的能力與意願使「單極體系」左支右絀,不足以建構及維護全球化的秩序。東亞與歐盟不隨川普起舞,非因北京的外交離間,而是以「避險」之策,爭取對應歷史變局的迴旋空間,更非國人以台灣想像世界的「親中」、「舔共」之舉。

在東亞國際政治中,日本與新加坡極具代表性,其在「後新冠時代」的美、陸對立激化下的自處之道應為域內國家普遍的戰略思維。台灣應在「大夢」初醒的世界格局中,揚棄冷戰思維下的「選邊」、「扈從」,尋求在陸、美兩者間更具主動性的戰略位置,共謀區域和平、穩定的合作關係,如此的台灣始能在新秩序形成中贏得相挺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