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預測「聖嬰現象」今年再臨 台灣易出現暖冬、春雨偏多

世界氣象組織27日預測,今年年中到年末形成「聖嬰現象」的機率約為50%至60%。繼2015-2016年全球出現強聖嬰事件後,這個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現象很可能又要捲土重來。

世界氣象組織(WMO),在結束去年下半年的弱「反聖嬰現象」(La Niña)之後,海洋表面溫度和多數大氣狀況在今年1月回到中性狀態,並延續至今。目前,多個氣象模型顯示中性狀態將持續至今年6月,不過今年下半年,這一狀態發展為聖嬰現象(El Niño)的可能性較高。

WMO指出,遠東太平洋熱帶海洋表面溫度較1月至3月的平均溫度升高了攝氏2度甚至更高,造成大量降水。從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到厄瓜多、秘魯海岸的貿易風也中斷了。這一出現在秘魯附近的「濱海聖嬰」雖與廣義上的聖嬰升溫方式不同,但仍對當地產生深遠影響。

WMO氣候預測與適應司司長迪利(Maxx Dilley)說:「(我們)對2015-2016年強聖嬰事件仍記憶猶新,它與全世界不同地區出現的乾旱、洪水和珊瑚白化現象緊密相關,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在2015年和2016年創下新高。」

迪利認為,近年來科學家對聖嬰事件的精確預測挽救了無數生命,在農業和食品安全領域、水資源管理和公共衛生、減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氣象組織表示,通常科學家在5月或6月前對聖嬰所做的預測不如當年晚些時候準確,因此該組織將密切監測聖嬰現象的演變狀態。

「El Niño」是西班牙文,最早是秘魯漁民用以稱呼發生於耶誕節期間,鄰近熱帶太平洋海域海溫異常偏暖與洋流異常變化。聖嬰現象雖然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對全球各地氣候都會造成影響。

對台灣而言,強聖嬰事件(指標超過1.5℃)發生時,台灣易出現暖冬、春雨偏多的情形,而颱風生成位置會距離較遠。強反聖嬰事件(指標超過-1.5℃)發生時,台灣易出現冷冬、冷夏,颱風生成位置會距離較近。


相關報導
「137年來最熱的8月」 鄭明典:已非聖嬰現象能解釋
70座水庫乾涸!聖嬰現象發威 海南島16縣市全面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