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車日:擺脫行人地獄,打造低碳、行人友善的城市

塞車擁擠、路況混亂、行人地獄、停車位一位難求,這些都是許多人對臺灣交通的抱怨心聲。車輛過多,對環境也造成了空氣污染和氣候變遷等挑戰。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汽車嗎?9 月 22 日是「世界無車日」(World Car-free Day),帶您一同了解綠色交通真的可行!

您是開車族還是通勤族?上班、上課、旅遊、聚會、購物,您選擇哪種交通工具?自駕汽車固然舒適方便,但馬路上過多的汽車,已造成空氣污染、氣候變遷、交通壅塞、都市規劃失衡等問題,促使人們開始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車嗎?

世界無車日的由來

每年 9 月 22 日「世界無車日」(World Car-free Day),提供您我一個檢視現代交通習慣的機會。

世界無車日起源可回溯至 1994 年非營利組織「環保運輸協會」(Environmental Transport Association)在英國巴斯(Bath)封街舉辦「綠色運輸週」,廣邀行人在馬路上開派對。

1998 年 9 月 22 日,法國綠黨領導人響應「綠色運輸」的精神,於拉羅歇爾市(La Rochelle)展開「在城裡我不開車」活動,迎來歐洲許多城市熱烈迴響。在這一天,市民自願不開車,成為「市內無汽車日」。2000 年,歐盟將「無車日」納入環保政策,直至 2007 年已有約 35 個國家、2,000 座城市共襄盛舉。

「世界無車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改善空氣污染,而是強調道路應屬於低碳的大眾運輸、步行、單車以及人民社交的空間,都市無車,生活可以更有品質。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無車日,民眾在馬路上散步、騎車,享受安全寬敞的道路空間。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無車日,民眾在馬路上散步、騎車,享受安全寬敞的道路空間。

交通運輸是五大碳排源之一,加劇氣候變遷

如果您習慣都市生活可能不太會察覺到,在這片有限的土地中,大半面積被規劃成道路、高速公路和停車場,彷彿是為了車輛存在的空間,壓縮了人民的居住與活動區域。

此外,目前以汽車為主的交通運輸系統,正使我們的地球不斷升溫。由於燃油車所使用的燃料──石油,在開採、提煉、運輸等過程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汽車在駕駛時也持續排放廢氣與溫室氣體,使其成為助長全球危機的產業。

根據報告,全球陸上交通的碳排放量佔整體 17.9%耗能佔二氧化碳總排量的 39.9%。其中,工業佔 28.9%,陸上交通為 17.9%,國際航空與航運佔 3.1% ,境內航空則是佔 0.9%。
原文:Power accounted for 39.3% of the CO2 emissions total, industry 28.9%, ground transportation 17.9%, residential 9.9%, international bunker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shipping) 3.1%, and domestic aviation 0.9%.
來源:自然期刊
。根據歐洲環境署 2022 年的數據,歐盟國家的交通碳排放中,高達 71.1% 源於公路(汽車、重型卡車、輕型卡車、摩托車),僅 0.4% 來自鐵路。檢視臺灣,運輸部門碳排量約占整體的 12.8%,而公路運輸的碳排占比高達整體運輸部門的 96.76%

可想見,如果大幅度降低交通對汽車的依賴,將能有效減少碳排放,減緩氣候危機。

臺灣和歐盟地區相比,公路運輸占比過高,軌道運輸發展有待加強。
臺灣和歐盟地區相比,公路運輸占比過高,軌道運輸發展有待加強。
在所有行業中,交通運輸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最高,90%以上的交通能源來自原油衍生產品,助長氣候危機。
在所有行業中,交通運輸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最高,90%以上的交通能源來自原油衍生產品,助長氣候危機。

然而,多國政府卻持續發展公路交通。根據綠色和平中歐與東歐分部的調查,歐盟 27 國及英國、挪威、瑞士的政府自 1990 年代至今,已投注約 1.5 兆歐元於公路相關建設,開設的高速公路長度達 3 萬公里,打造以燃油汽車為主的交通系統。反觀鐵路系統,1995 年至今投注於發展鐵路的資金僅約 9,300 億,甚至已暫時或永久關閉 13,700 公里的鐵道與 2,600 座火車站。

這種現況必須改變,全球應積極停止仰賴燃油車、降低發展以公路為主的交通系統,轉為更永續、更負擔得起且適合多數人的社會環境。

在城市移動,比開電動車更好的4個減碳解方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危機,歐盟宣布將於 2035 年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許多國際汽車大廠也紛紛跟進電動車趨勢,搶占新戰場的商機。例如 Toyota 宣布 2030 年售出 350 萬輛電動車的目標,Hyundai 也表示將致力於研發電池等技術,其他豪車品牌如 BMW、賓士、保時捷等,也陸續推出電動車款。不過棄油車、開電車真的是完美的解決方案嗎?(延伸閱讀:汽車產業碳預算超標!綠色和平推動東亞車廠淘汰燃油車

雖然改開電動車,的確可以省去燃油的相關碳排和污染,但使用的電力如果是靠化石燃料發電,依然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而且無法改善交通擁擠、道路安全和行人空間等問題。(延伸閱讀:節能減碳救氣候,電動車是萬靈丹?

其實除了換開電動車之外,全球已有一些城市嘗試更「治本」的方式,而且獲得公眾好評。

挪威奧斯陸:劃設「無車區」

挪威奧斯陸嘗試在市中心劃設「無車區」,提供行人、單車更寬敞安全的活動空間。
挪威奧斯陸嘗試在市中心劃設「無車區」,提供行人、單車更寬敞安全的活動空間。

2019 年,挪威奧斯陸在市中心劃設無車區,禁止車輛進入,並拆除停車位,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車道、小型公園和休憩用的長椅,給行人更多安全活動的空間,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這樣的政策,促使許多歐洲城市躍躍欲試。如法國巴黎市長 Anne Hidalgo 於 2023 年 4 月表示,計劃拆除塞納河右岸的快速道路,打造成綠化的河畔公園,並設置人工沙灘、展演場地和自行車道。她更宣布,以「15 分鐘城市」為核心理念,將在市中心的第一區至第四區於 2030 年逐步「無車化」,僅允許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緊急服務車輛、少數必須持證的居民車輛進出,並將停車空間改建為更寬敞的人行空間。

德國佛萊堡:規劃「無車街道」

德國佛萊堡的老城區禁止汽車通行,讓行人更安全自在地走走逛逛,為當地店家帶來更多生意。
德國佛萊堡的老城區禁止汽車通行,讓行人更安全自在地走走逛逛,為當地店家帶來更多生意。

這個近 20 萬人口的城市,在規劃「無車街道」時遭受到店家激烈反對。沒想到,改善行人環境品質後,生意變得更加繁榮,逆轉獲得民眾和商店業者大力支持。市政府鼓勵四分之一的開車族改搭大眾交通運輸,並興建徒步區和 400 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同時施行提高停車費、減少停車位、限制市區車速、增加大眾運輸工具發展等措施。

瑞士溫特圖爾:最適合自行車的城市

瑞士溫特圖爾是單車騎士的天堂,當地劃設完善的腳踏車道、設置許多停車空間。
瑞士溫特圖爾是單車騎士的天堂,當地劃設完善的腳踏車道、設置許多停車空間。

溫特圖爾市是瑞士最早重視單車騎士路權的城市,市內規劃標示完整且清楚的自行車道,從任何一個地方出發,都能在 15 分鐘內抵達市中心,車道總長度達 175 公里。

為了符合單車騎士的需求,市府在火車站增設 3 倍的自行車停放空間,方便民眾轉乘大眾運輸,公車和火車上也都設計了停放自行車的裝置。

2021 年,蘇黎世市決議增加超過 100 公里的自行車道,並計劃減少市內行車。為了實現這項目標,蘇黎世市實施一系列措施,包含規範汽車在市區行駛不得超過時速 30 公里、取消免費停車格、取消老城區所有車位以及將小型社區改造為無車區,目的是有效減碳、打造行人與單車友善的城市。

新加坡:價格低廉又完善的大眾交通運輸

新加坡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發達,以公車、捷運、火車、地鐵串起整個地區的通勤路線。
新加坡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發達,以公車、捷運、火車、地鐵串起整個地區的通勤路線。

地狹人稠的新加坡,人口密度全球第二,擁有完善的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建設,串連起整個地區的交通需求,大約 1 個半小時內即可乘坐地鐵穿越城市的兩側,而且價格平實,搭車平均只需 1 元至 2.5 元新幣(新臺幣 20 元至 50 元)。

此外,人行街道處處是綠蔭廊道,使行人在通往捷運站、輕軌站、公車站時,即使頂著攝氏 30 多度的高溫,也不會直接受陽光曝曬。這些規劃都使多數新加坡人不需開車,也不想擁有車,因為自駕成本實在貴得驚人!在新加坡開車需要持有「擁車證」,價格大約新臺幣 150 萬元,而且期限僅 10 年,加上高額的稅金和購車成本,以及後續的保養費、停車費、油錢,導致許多人對擁有汽車興趣缺缺。

發展多元低碳運輸,就能降低自駕需求

「無車願景」對不少開車族來說,可能有點抗拒,甚至覺得自己的權益被剝奪。但事實上,無論開車或不開車,每個人都應擁有更友善、舒適的生活環境,只要政府做好全面的配套規畫,就能減低自駕的必要性。

臺灣有許多美麗舒服的腳踏車道,但往往是設置在市區外圍,在市區內騎車時常需要和汽車爭道,或是只能騎在人行道。
臺灣有許多美麗舒服的腳踏車道,但往往是設置在市區外圍,在市區內騎車時常需要和汽車爭道,或是只能騎在人行道。

就如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所說,永續的綠色運輸以公共運輸為主,其他運具為輔,互相搭配。也許,較近程的移動可仰賴步行、單車、公車或捷運,較遠的路程靠火車或高鐵,有特殊需求才自己開車,也可選擇租車、共享車輛或計程車。

目前臺灣的道路設計、公共運輸系統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加上民眾習慣短程內也要騎車、開車,導致交通時常壅塞,面臨停車位不足、行人安全堪慮、空氣污染嚴重、碳排過高等問題。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臺灣政府必須盡早展開綠色交通改革,參考其他國家地區的成功案例,積極落實:

  • 取消高污染運輸企業的特權,例如補貼和稅賦減免

  • 制定淘汰高碳排燃油車的時程

  • 發展便利、實惠、低碳的大眾運輸系統

  • 協助傳統車企工作者在轉型期間,獲得職能培訓,保障工作權益

  • 採取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規畫

改變需要時間,但不容再繼續拖延。期盼在您我的推動和堅持之下,得以爭取到更乾淨、永續、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

更多綠色和平文章
交通運輸系統過度仰賴石油,亟需轉型減緩氣候變遷與全球危機
節能減碳救氣候,電動車是萬靈丹?

The post 世界無車日:擺脫行人地獄,打造低碳、行人友善的城市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