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中醫如何有效控糖?掌握「消渴症」治療原則 對症下藥更精準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國內約有250萬名糖尿病病友,如何靠中醫有效控糖呢?(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指出糖尿病目前已影響全世界1/10的人,從2000年的1.5億人,到2017年時已增加至4.25億人,快速成長近3倍,預估2045年將持續成長至6.29億人。

糖尿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50萬名糖尿病病友,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對國人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最近許多研究陸續指出,糖尿病可能列入長期新冠症候群其中之一,得過新冠肺炎的患者相比沒染疫過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相對較高,因此確診過的患者要更加謹慎注意身體的變化。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善?中醫又是如何控制糖尿病?

(延伸閱讀: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賈伯斯、馬如龍都因它病逝...醫:這「4類人」易罹病 )

糖尿病恐致腎功能降低、神經等不可逆病變

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先解釋,「糖尿病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異常,導致胰島素無法帶葡萄糖進入細胞儲存,使得葡萄糖在血液中累積過量,體內血糖值便會超過正常範圍。」

周宗翰指出,常見的自覺症狀包含「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量增多及體重減少,若再加上隨機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此外,臨床的抽血數值若發現糖化血色素大於等於6.5%,空腹8小時血糖大於126mg/dL,或是口服葡萄糖後2小時血糖大於200mg/dL,同樣也可診斷為糖尿病。」

他表示,糖尿病若是置之不理,病程持續惡化下去,則可能出現神經病變、眼睛病變、腎功能降低等不可逆的情況,因此最好能在初期的時候及早發現治療。

中醫「上中下消」先辨明,對症下藥更精準

周宗翰指出,黃帝內經的《素問.奇病論》中提到的「消渴」,和現今糖尿病十分類似,「消渴症所涵蓋的範圍更廣泛,雖不能完全劃上等號,但可以做為臨床治療的方向參考。」

他說明,「消渴症的病因病機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虛,再加上飲食失節、情志不調或勞慾過度所導致,並可依影響到肺、胃、腎三個臟腑的情況,去分作上消、中消及下消,以利評估病位及病情的走向。」

周宗翰進一步解釋,「若屬於『上消』,也就是肺熱津傷型的消渴,會以多飲為主,經常會覺口乾舌燥,飲水增多卻不解渴,治療上可以使用消渴方加減沙參、麥門冬去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則屬胃熱熾盛型的消渴,以多食為主,經常會感到飢餓,吃很多東西體重卻沒有隨之上升,同時也容易便秘,此時則可使用玉女煎加減方,有助於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至於「下消」,周宗翰表示則是腎陰虧虛型的消渴,「以多尿為主,還可能伴隨尿濁、腰膝痠軟,形體瘦弱等症狀,臨床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有助於滋陰固腎。」他提醒要注意的是,許多下消是由上消和中消發展而成,類似糖尿病的後期,患者體質中的「氣陰虧虛」程度及是否久病出現瘀象,也需一併考量處理。

「枸杞炒苦瓜」助控糖控血脂         

那麼該如何有效控糖呢?

周宗翰指出,無論是糖尿病前中後期的患者,飲食的控制都要相當注意,建議可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以及像是苦瓜、冬瓜、山藥、薏仁等清熱生津的食材。「避開高糖分、高脂肪及精緻澱粉,同時也要小心加工食品如香腸、丸子、火鍋料等物。」

此外,進食的順序也很重要。周宗翰建議可先吃高纖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全穀雜糧類,不僅可讓血糖不會波動太大,也較能有飽足感。「同時,也要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才能從根本去調整。」他也推薦一道簡單的中醫食療,供糖尿病的病人參考食用:

枸杞炒苦瓜

材料:枸杞10-15克、苦瓜一小條

做法:將枸杞和苦瓜洗淨,苦瓜剖開去籽並切片,放入沸水中焯燙一分鐘撈起淨泡冷水,如此可去除苦味同時保留脆嫩口感。將苦瓜放入油鍋中炒到個人喜歡的軟硬度後,加入枸杞以及適量的鹽一同拌炒便可起鍋。

苦瓜味苦性寒,可治熱病煩渴,枸杞味甘性平,可滋補肝腎之陰,兩者搭配起來滋陰清熱的效果頗佳。周宗翰指出,「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苦瓜中含有可促進醣類分解,輔助降低血糖,而枸杞則是含有枸杞多糖,可能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血脂。」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苦瓜中含有可促進醣類分解,輔助降低血糖,而枸杞則是含有枸杞多糖,可能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血脂。(圖片來源/HiC@photoAC)

按壓「3穴位」減緩糖友消渴症狀

除了飲食以外,周宗翰也提供民眾下列幾個保健穴位,透過每日自行按壓,不僅可以減緩消渴的症狀,也能幫助血糖的穩定:

1. 承漿穴: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

功效:承漿是任脈的穴位,按壓此穴可減緩糖尿病患者煩渴的症狀。

2. 內庭穴:足背第二三指間,交界處往上凹陷處。

功效:內庭穴屬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按壓此穴可瀉胃熱,減緩胃陰的損耗,並控制食慾,減少飢餓感。

3. 然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前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即是穴。

功效:然谷穴是腎經的縈穴,能有助於升清降濁,補充腎水。

國健署也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研究證實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作好體重管理、腰圍控制及定期健康檢查,可以降低5成以上糖尿病發生風險,呼籲民眾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改善,才能阻斷糖尿病所帶來的健康傷害。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推特每天虧400萬美元 馬斯克要繼續賣特斯拉持股補黑洞?
外資回補 台積電站上440元 魏哲家證實:高雄7奈米廠確定延後
高虹安晤楊文科新竹「藍白合」死灰復燃?楊文科合體韓國瑜挺林耕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