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經歷黯淡一年 2023面臨更多痛苦

(圖: BoliviaInteligente/Unsplash)
(圖: BoliviaInteligente/Unsplash)


2022年原本被預期應是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世界經濟復甦的一年。但相反的,2022年卻是一場新戰爭、創紀錄通貨膨脹、地緣緊張升高,以及與氣候相關災難的一年。這也預示了更多陰霾的2023年。

多重危機 打擊全球經濟

2022年全球經濟遭受多重因素打擊,包括俄烏戰爭、高通膨、美中持續角力、中國疫情封鎖打亂供應鏈等。

「多重危機」(polycrisis)是一個因為經濟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而普及的術語,用它來形容2022年再貼切不過。但放眼2023年,恐怕還有更多逆境。

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宏觀經濟學教授畢茲馬(Roel Beetsma)說:「自本世紀初以來,危機次數一直在增加…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未遇過這麼複雜的情勢」。

2020年COVID-19疫情引發經濟危機,在各國陸續於2021年解除防疫封鎖措施後,物價也開始上漲。

各國中央銀行堅稱,高通膨率只是暫時現象、經濟將回歸正常,但俄羅斯2022年2月底入侵烏克蘭,又導致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

由於薪資跟不上通膨,一般家庭被迫謹慎消費,在支出上做艱難選擇。許多國家正努力應對生活費用上漲的危機。

通膨趨緩 壓力仍在

各國央行紛紛開始升息以平抑通膨,但這種做法冒著讓國家陷入深度經濟衰退的風險,因為更高的借貸成本意味著經濟活動將會放緩。所幸在美國和歐元區,通膨已經開始有減緩的跡象。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數據,20國集團(G20)和新興國家的物價漲幅在2022年第四季將達到8%,2023年降至5.5%。

智庫「布魯塞爾歐洲暨全球經濟研究所」(Bruegel)指出,27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EU),迄今已撥出6,740億歐元(約7,040億美元),以保護消費者不受昂貴能源價格的衝擊。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同時也是最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歐洲國家,占了其中的2,640億歐元。根據諮詢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的調查,有半數德國人說,他們現在只會把錢花在必需品上。

升息傷害了消費者和企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和歐洲中央銀行(ECB),已在2022年12月開始放慢升息步調。

不過,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警告,緊縮政策仍必須維持,以恢復物價穩定。

至於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則是發出明確訊息指出,歐元區通膨尚未達頂峰,歐洲央行將維持緊縮政策。

地緣政治威脅

經濟學者預期,德國和歐元區的另一大經濟體義大利將陷入衰退。英國經濟已經在萎縮。全球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 Global Ratings)預估,歐元區2023年經濟將停滯不前。

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期,2023年全球經濟將成長2.7%;OECD也預期會有2.2%的成長。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估,全球日益緊張的局勢在2023年仍將持續,除了俄烏戰爭外,美中關係仍是最大風險。儘管美中衝突熱點之一台灣週邊,在2023年「不太可能演變成熱戰衝突」,但這些地緣政治風險短期內難以平息,將成為未來一年不容忽視的變數。

氣候成本是最大危機

但畢茲馬教授認為,最大危機仍是氣候變遷。

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表示,自然和人為災難已在2022年造成至少2,6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光是侵襲美國的伊恩颶風(Hurricane Ian),估計就導致500億到65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巴基斯坦的洪災,也造成300億美元的災害和經濟損失。

各國政府2022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中,同意成立基金,來彌補脆弱發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而蒙受的損失。

然而,儘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緩全球暖化速度有其必要,但是這場峰會最終仍未針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做出新的承諾。

畢茲馬說:「這不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卻是非常漫長的危機,曠日持久。如果做得不夠多,將會以空前的規模,對我們造成衝擊。」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動盪2022將結束 美智庫:2023五大觀察焦點
中國減速 IMF:全球成長跌破2%機率升高
拒戰俄人攜錢湧入 意外造就喬治亞經濟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