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專欄》天地傳文化藝術通神明(上)

中國人常常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比喻一個人多才多藝,其實它們不僅僅是古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與天地溝通的途徑。蘊含於其中的奧妙,是古代的神明留給人們的珍寶,也是五千年歷史的文化精髓。 在《警世通言》中記載:『伏羲氏見到五星之精,墜落在梧桐樹上,鳳凰飛來棲息。而鳳凰是百鳥之王,它只吃竹子,只棲息於梧桐木上,只喝醴泉的泉水,伏羲氏由此得知梧桐是樹中的良材,於是取它作為雅樂之器。伏羲氏以節氣,周天,兩儀,五行之數製成古琴,又名瑤琴,即瑤池之音樂。』伏羲氏製造古琴的過程,體現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於天地神明的敬仰之心,即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琴的樂音寧靜深邃,清心演奏,能通神明,遠古時候有一首叫《華胥引》的名曲,這首曲子的由來是這樣的:黃帝在位十五年時,為天下不能安定而憂心,一天夢中來到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那裡『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於心。』黃帝醒來後,了悟了何為治國之道,以華胥國的方式治理天下,隨後天下大治。《華胥引》歌頌的就是那個世道安祥,民無奢欲的時代。 華胥國的人們沒有貪欲,不會留戀生命,不會恐懼死亡,也不會萌生喜好和厭惡的念頭。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修煉人的境界,琴的文化也是一種修煉的文化。儒家愛琴,琴被古人視為君子的象徵,《禮記》上說:『士無故不撤琴瑟』。『儒家認為古琴可以載道、象德,可以明志、靜心。正是『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道家愛琴,因為琴能修心養性, 琴能通神明,而書法也是一項奧妙的學問。不管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藝術的精華在於其『形神兼備』,有形無神,則藝術失去了其靈氣與精神。有神無形,則藝術失去了其載體與容器。 遠古時候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給予了人們文字的靈魂,此後的世世代代,人們發明了不同的書法,給予了文字形態。一種好的書法,講究『法度』,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以及書法者內在的精神和修養,也是人們常說的『見字如見人』。 書法的高妙在於其氣韻與骨力,書法中講求:『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時常保持祥和的心態,遇到挫敗時有堅強的意志,具備這樣人品的人,也必定能練出好的字來。 唐太宗曾經對朝臣說:『書學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意思是說,書法的精神在於字的風骨,字的風骨在於人的心力。心力懈怠,不能專精的人,難成書法大器。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習練書法,將一池之水都染成墨色。正是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使得他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書聖』。 書法的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它和諧的美體現在行雲流水的筆劃之中,體現在通篇的佈局之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是古人對書法之美的形容。 許多歷代的大書法家不僅僅在藝術上有很大成就,他們的為人,也受到後人的敬仰,如唐朝時的顏真卿,他力拒安祿山叛亂,建立大功,被封為『顏魯公』,人們將他與柳宗元的字並稱為『顏筋柳骨』。宋朝時的岳飛,精忠報國,統帥千軍萬馬,所向披靡。他們的字正如他們的為人,令後人望塵莫及。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形神兼備』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與中國人修身誠意、敬天知命的特質相輔相成。簡白的說,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也會創造出好的藝術。這是藝術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與不可丟失的精神寶藏。轉載自「明慧網」